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投资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

技术分析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可行性分析
内容摘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根据证券投资技术指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分析得出技术分析理论现实可操作性的强弱。

笔者回顾从4000点左右媒体宣扬进入“全民炒股”的时代到6100多点股市的顶峰时期再到狂泻至1600点现在又回升至2800点左右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以及在参与证券投资的活动中的见闻、经历来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当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得出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合理的市场假设在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完美的存在。

关键词:技术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理论前提思考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通过分析证券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成交量、成交价、价格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现实的证券投资活动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视技术分析是一种预测证券价格走势的很好的方法,技术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要辩证的看,仍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来检验它,无论在历史上技术分析多么的经典,我们都要结合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就是说:证券投资技术理论需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的证券分析道路。

技术分析理论是基于三项合理的市场假设:其一,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其二,价格沿趋势一动;其三,历史会重演。

下面笔者以中国证券市场现状作为基础,对三大假设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论证证券投资分析理论的可行性。

中国证券市场现状
1.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
年。

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和政策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当前政府的政策措施做得很全面,产业振兴规划面面俱到;进入股市的资金量也比较明显。

因此在08年初维持了波段上涨行情。

2.基金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是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发行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外合资基金可能获准发行,市场上将出现伞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新品种。

3.债券市场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主要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凭证式国债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

国债市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组成的,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吸引外资、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与西方发展已有百多年历史的证券市场相比,还很不完善和很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1)市场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2)证券市场规模较小,品种单一;(3)市场结构不合理,A 股与B股、H股分割市场相互分割;(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权分割,运作不规范,企业缺乏持续发展能力;(5)投资理念不成熟。

三大假设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的假设不具有指示性
1,技术分析的第一假设认为市场行为会涵盖一切信息,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都会反映在市场行为之中。

而市场行为反应的信息体现在股票的价格变化中。

从纯粹的股票
价格上几乎是看不出任何东西的。

投资者看涨或看跌的预期、买入或卖出的决策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和成交量的变化,而投资者预期的形成是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多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也就是说: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决定了投资者的预期,而投资者的预期又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

二者虽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具有极强的关联。

例如,2007年7月到10月三个月的时间股市上涨从4000到6000,三个月达到50%的增长率。

媒体开始疯狂的宣传全民炒股时代的到来,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技术分析理论在此时看似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人人都会看,人人都是股神。

此时的市场行为就是不断地买股,买股绝对赚钱,拉动亲朋好友,借钱炒股,存款转为炒股资金。

这样的市场行为之下,股票当然是一片大好的局势,前途根本不需要担忧,中国股市有了冲刺10000点的信心。

而技术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投资信心、成交量、价格走势。

这个时期的技术指标其实不再具有说服力。

人们的信心,媒体的信息可以让股票继续上升。

那么真正需要探索的是,影响市场行为的力量是什么。

这才是股票分析所要分析的东西,也就是说技术分析基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基于投资者的心理,宣传则真正影响着投资者的心理。

2,市场行为涵盖了一切信息,这个假设本身是没错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虽然它涵盖了一切信息,但是任何一个投资者也无法把一切信息掌握在手中。

获取一切信息是不可能完成的。

既然一切信息投资者不能全面的掌握,那么这个假设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等于告诉人们没东西要花钱一样,不可否认,但是没有价值。

二,价格趋势移动假设不具有普遍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都是虚拟的,财富不兑现是不能叫做真正的财富的。

任凭股市涨到600 0点,只要账户里成千上万的钱没从银行取出来,就是假的。

不妨做个假设:现在股市每天都涨200点,所有的股票都上涨,是个大牛市。

那么所有的人都是赚钱的。

但是无论是能量、质量、还是财富统统的是守恒的。

然而唯有这虚拟世界的财富竟然是人人都是盈利的。

证券的虚拟经济性质,已经证明证券市场的交易行为(成交价格、成交量)并不能够充分的、客观的反映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所有因素。

股票、债券和证券衍生品代表的是金融权益资产,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

证券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

在实体经济中,供求规律决定着交易价格的波动,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市场供求的均衡点。

虚拟经济的交易价格则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人们的获利欲望,购买需求扩张,从而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价格下跌,又将刺激人们的止损欲望,供给急剧增加,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当交易进入某种难以为继的状态时,就会出现价格的急剧变化,市场价格很难回到真正的市场供求平衡点。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具有天然的制造经济泡沫和投机的成份,其价格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最后,从有效市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的结论对证券的投资决策并不具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有效市场理论,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法码(Eugene Fama)最先提出来的。

在这一理论中,法码将证券市场分为弱有效型、半强有效型、强有效型三种形式。

这三种不同的市场形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的反应程度不同。

在强有效型市场中,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和快速地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任何人都不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私人占有而获得超额利润。

通俗地说,在一个强有效型的市场中,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

显然,如果我们认为证券价格的变化这一市场行为的最重要的表现已经反映了市场的所有信息,证券市场是强有效型的,技术分析的理论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得出证券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存在的价值。

反之,如果我们肯定运用技术分析可以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就必然要否认证券价格的变化能够反映市场所有信息的结论,从而也就否认了技术分析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前提。

评价技术分析须实事求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场行为涵盖一切信息这一技术分析的重要理论前提实际上是并不成立的。

虽然技术分析是千百万投资者上百年投资实践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总结对现实投资活动肯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毕竟属于经验性质的范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夸大技术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着过分夸大技术分析实际作用的倾向,几乎所有的证券投资分析人士和证券咨询机构都在利用技术分析预测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趋势。

一些人甚至根据已有的和自己创造的技术分析方法开发出了不少的证券投资分析软件,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还利用广大投资者对技术分析的崇拜心理,大力推销他们创造的所谓技术分析秘笈,骗取了中小投资者的大量钱财。

就是在证券投资分析的理论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技术崇拜倾向,一些学者在著作和论文中,对技术分析总是介绍得多、分析得少,肯定得多、批判得少。

每当技术分析在投资实践中显得不灵验时,股评家和理论家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借口加以掩饰。

好像技术分析的不灵验并不是技术分析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市场主力和投机庄家故意造市的结果。

上述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证券投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不利于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给予科学和恰当的投资指导,同时还为个别主力庄家谋取不义之财创造了条件,主力庄家正是利用广大投资者的技术崇拜心理,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陷阱,误导投资者跟风上当。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必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加强对技术分析的理论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技术分析对投资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