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角的度量说课稿
2
让学生自己说说,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 整理, 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 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边
顶点
边
零线对一边 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内外要分辨
边 顶点
2. 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 一方面让
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
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
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可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课件演示 “那到底角 2 比角 1 要大多少呢?” 今天我们
1
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 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 30° 45° 60° 120°有多大。
3. 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讨论, 如何测量角 1 与角 2 的度数, 并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之 后再组内交流, 得出测量角的方法。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 结测量方法,并板书。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
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 到底角 2 比角 1 大多少了。(板书:
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 认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P37 页,给予提示: 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 ?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2 单元“角的度量” ,它
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 知道了
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跟角的边长
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
点。
(三)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 三角板
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
二、教法与学法:
量角器的认识、 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
1 和角 2)。 掌握起来也很困难。 而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设计本
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 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
形内角和是 180 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直接的比较, 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为引
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
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下。 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 业。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
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
教师出示 PPT演示,并 加
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 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 2. 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 直角相联系, 得出直角就是 90°。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
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
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 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
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
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 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 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 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 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3
而四年级的
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 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
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 学生也学习了直线、 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
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 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 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
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
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 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 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 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 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