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责任法

国家责任法

武力;遵守国际法
三、反措施
一国不符合该国对另一国原来所负义务的行为,如果是



该另一国的某项国际不法行为所引起的,则该行为的不 法性解除. 采取反措施的前提条件是,行为国的所为已构成国际不 法行为,受害国对此有必要采取对应措施. 采取反措施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非武力对抗行为。 采取反措施的限制条件: 1、在采取反措施之前,受害国应通过谈判等程序,解决 与行为国之间的关于条款的解释和适用等争端. 2、反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让行为国履行义务,赔偿损失而 不是对其进行惩罚. 3、反措施的范围与程度必须与不法行为的范围和程度 相称,超出此范围就是非法的. 4、反措施仅仅是针对行为国的,不能针对第三方.
国际法上的国家行为
行政机关 (1)国家机关的行为 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denial of justice (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3)国家官员的行为: 官方行为 (4)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实体的行为 (5)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支配国行为 (6)逾越权限行事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7)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新国家或新政府 (8)私人的行为——5种例外
五、危难与紧急情况
distress and the state of necessity
危难是指代表国家执行公务的机关或个人,在遭
遇极端危难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监 护的人的生命,作为唯一的选择,不得已而作出的 不符合本国国际义务的行为。 紧急情况是指一国为保护本身的根本利益,对付 严重而紧迫的危险而只能这样办时所作出的,不 符合该国所负某项国际义务的行为,同时该行为 并不严重损害该国对之负有义务的国家的根本利 益.
初级义务
第二节 国家责任的成立
一、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国际不法行为(internationally wrongful acts):当一个国家违 反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就构成国际不法行为。 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该行为 违背了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2)该行为可归因于国 家,即可视为“国家的行为”。 不要求损害结果(damage)和主观过失(fault)。 《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3条规定,只要存在违 背国际义务的作为或不作为,而且该作为或不作为依国 际法可以归因于国家,即构成国际不当行为。
二、损害责任形式
1、国家专属责任制度。指国家本身,或其他国
家实体的活动,以及非政府团体的活动所引起的 国际责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 2、双重责任制度。国家与经营者共同承担赔偿 责任,目前核事故责任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之上。 3、经营人的赔偿责任制度。即由经营人直接单 独承担有限赔偿责任。
国家责任法
第一节 国家责任法的概述
一、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 二、国家责任法的特征与渊源
1、 独立性 2、单一性 次级义务 3、国家间责任关系 4、类似于国内法上的民事责任 5、习惯国际法规则 三、国家责任法的发展与编纂 2001年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 四、国家责任制度的作用 首先,通过追究国家责任以纠正国家的不法行为.其次,维 持正常的国际关系秩序.最后,追究行为国的国家责任使受 害国的损害得到合理赔偿.
2、行为可归因于国家
只有当某一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可归因于国家, 而构成国家行为时,才能构成国际不法行为。 《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中明确规定,国际 不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可归咎于当事者本国, 否则不能引起该国的国家责任。 国际不法行为是否可归因于国家而构成国家行为, 只能按照国际法而不能按照国内法来判断。
第五节 国际损害行为责任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是前苏联一
个只有2.5万人左右的小镇。1986年4月26日凌 晨1点23分,该镇的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爆炸 引发火灾,溶解了大量的铀燃料。虽然没有引起 核爆炸,原子炉的核心也未被溶解,但笼罩原子 炉的火势强烈,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大 气中,特别是核电站附近的地区更为严重。4月 27日至5月8日核电站半径30公里内的5万人被迫 疏散。事故导致31人死亡,203人被放射能幅射。
第三节 国家责任的解除
有基于先前行为同意、自卫和反措施;不基于先前行为
不可抗力、危难和紧急情况。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不能 成为解除任何违反一般国际强行法所产生的国家责任。 一、同意 consent
一个国家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国实行某个与其所负义
务不符的特定行为时,该行为在与该国的关系上就排除 了不法性,但该行为不得逾越该项同意的范围。 同意必须是有效的明示的和合法的. 二、自卫
第四节 国家责任的形式
一、继续履行 二、停止(持续国际不法行为时)和不重犯(行为国
保证不再重犯具有预防性)
三、赔偿
赔 偿 的 范 围
赔偿的 性质: 减轻损害义务 补偿性 受害者故意或过失行为 或 禁止双重损害赔偿 比例性
因果关系
赔 偿 的 形 式
赔偿的形式 恢复原状
物质上恢复原状与法律上 恢复原状 限制:并非实际上做不到; 成比例
威望号油轮漏油事件

西班牙科学委员会8日宣布,去年1 1月沉海的“威望号”油轮每天仍有80 吨燃料油泄入大海,迄今共漏油2.5万 吨,污染范围已从西班牙北部海域扩散到 法国和葡萄牙海岸。
该委员会的报告说,沉海后的“威望 号”船体上有20个裂口泄油,到目前为 止,仅有6个裂口被堵住。目前仍有数千 名志愿者和武装部队官兵冒着严寒在北部 海岸清理油污。
四、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 force majeure and fortuitous event)
一国不符合该国该国无力控制的无法预料的 外界事件,以致不可能按照该国的国际义务行事, 而发生诸如对本国境内外国人生命,财产的损害 等,则该行为的不法性即告解除. 1、必须是不可预见的外界因素 2、外界因素超出国家控制能力 3、这种外界因素使履行义务成为事实上的不可 能. 如果这种情况是由于行为国本身造成或引起的, 这个例外规定就不能适用.




于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造成损害而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2、国际损害责任与国际不法行为责任不同,它已构成一种新的 国际责任:第一,它由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引起,而不论该 行为是否构成国际不法行为;第二,它只问行为是否造成了损害 性后果,而不论行为国是否有故意或过失;第三,国家承担责任 的形式是赔偿或恢复原状,无限制主权之说;第四,国家与个人 (法人)承担双重责任。 3、目前损害责任制度主要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定的少数责 任公约和一些条约或公约中的责任条款构成的. (1)2001年关于预防危险活动的越境损害的条款草案 预防、合作义务 (2)2006年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案件中损失分担的原 则草案 损害;损失分担原则
1、违反国际义务
违反国际义务意味着抵触国际法规范。该项义务
必须是对该国有效的义务(时际法原则);义务 起源的无关性;必须有次级规则规范违反义务的 法律后果。 不法定性以国际法为准:《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 草案》第4条指出:依国内法属于合法的行为, 对国际不当行为的成立不产生影响。 《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根据违背国 际义务的严重性,将国际不法行为区分为一般不 法行为和严重不法行为。
二、衍生责任
1、援助或协助:援助或协助另一国实施其国际不 法行为, 不仅行为国要负主要责任,而且协助国也 要对此负责 2、指挥或控制:指挥或控制另一国实施其国际不 法行为,除受支配国本身依据国际法承担责任外, 指挥和控制国还要对受支配国的该不法行为负责
3、胁迫:胁迫另一国实施国际不法行为, 胁迫国 要对被胁迫国的该不法行为负责
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控
1978年1月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号”失
控,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其放射性残片坠落在 加拿大境内西北部。加拿大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 立即采取了了“晨光”行动。在46万平方公里的 区域内大规模搜寻和清除放射物质,共搜集365 公斤卫星残片,其中有几块放射性较强,如人体 直接接触就会受到危害。幸亏加拿大西北部地广 人稀,当时只造成了一定土地和财产损失,而未 有人员伤亡。
补偿 利润损失 经济上可以评估的损害 利息
国家所受损害
自然人所受损害 承认不法行为 抵偿 正式道歉 (对受害国精 表示遗憾
神损害的赔偿)
物质损害 物质损害和精神 损害
四、限制主权( restriction on sovereignty)
限制主权是指限制责任国行使主权,只适用于对他国进
行武装侵略,侵犯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破坏国 际和平与安全,危害人类,犯有严重国际不法行为的责 任国。 限制主权分为全面限制和局部限制。全面限制主权是指 在一定期间内对责任国实行军事占领或军事控制。局部 限制主权是对责任国在—定期间对某些方面的权力进行 限制或控制。例如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对日本的管制, 主要是限制和控制其武装力量、军事装备、发展军事工 业及不得参加军事同盟组织等方面。 海湾战争结束后,多国部队在伊拉克北纬36度为保护库 尔德难民设臵了禁飞区。后又在北纬33度以南以保护什 叶派穆斯林为由设臵了禁飞区,长期占据伊拉克的60% 的领土。
据报道,西班牙北部500公里的海 岸上有179个海滩遭到重度污染,1万 多只海鸟死亡。沿海4000多名渔民因 渔业资源受到污染而不能下海捕鱼,经济 损失达3亿欧元。
威望号泄漏的燃油

被污染的海滩
一、危险活动所致越界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
1、国际损害行为赔偿责任(简称“国际损害责任”)是指国家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