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四中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北京四中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北京四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鉴赏诗词就是要我们搞清作者在诗词中“写了什么”,同时还要搞清作者在诗词中是“怎么写的”。

一、如何读懂诗,也就是搞清作者写了什么,我们要注意:1)题目2)小注3)作者4)借助诗歌的格律知识5)寻找情感关键词句6)抓准意象二、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事情景交融2.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3.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

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三、区分手法1.对比与衬托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

1)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

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1)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2)李白“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

这里重点是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杜甫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2.动静与虚实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僧敲月下门”“鸟鸣山更幽”“两岸青山相对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3)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

3.联想与想象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渲染与烘托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

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四、诗歌鉴赏训练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绝句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3.前两句,从“愈”和“欲”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为描绘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_____的手法。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诗中的蝉具有_____特点,诗人借助_____表现手法和_____修辞方法,表现了人格化的蝉的精神。

6.诗人以“蝉”自况,体现了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话?它们蕴含了什么哲理?流莺李商隐①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莺不停地盘旋飞翔,辗转流徙,四处漂荡,不知要飞往何地,也不知要飞到何时。

B.第二联写黄莺婉转吟唱,自有它的追求,但这春日良辰却未必是它能实现愿望的美好时节。

C.第三联没有直接写黄莺的漂荡啼鸣,而是通过时空的变换表现出它在不停地寻找可以栖身的地方。

D.第四联写黄莺知道自己伤春的鸣唱别人是不忍听下去的,于是想飞往长安去寻求可以安身的花枝。

8.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

②桑乾河,在今河北、山西境内,诗人往来山西河北之间,则要取道桑乾流域。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任选一题作答①阅读《夜雨寄北》,结合作品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所表现出的意境。

②阅读《旅次朔方》,结合作品分析“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10.这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近,但在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谈谈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1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观书有感二首朱熹一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3.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14.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参考答案及简析1、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内心深感孤独寂寞的感情,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寻求安慰的心境。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显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衬托。

4.从结句中的“归”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虽然眼前景色美不胜收,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反而勾起了诗人异乡漂泊的伤感。

作者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来反衬出乡思之深。

5.本诗中的蝉具有清爽隽朗,品行高洁,顽强自信的特点。

(意思对即可);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方法;托物言志。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7.D8.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抒发了诗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任用的精神苦闷。

9.①“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诗人客居巴山之畔,触景生情:长夜漫漫,秋雨连绵,秋池已涨,离家的人独自听雨,寂寞难眠。

此句寓情于景,将游子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抒写得含蓄、感人。

②“无端更渡桑乾水”一句,写诗人再度上路一:a“桑乾水”见证着自己将要远走他乡,有引发乡愁的作用。

b“无端”即没有来由的,流露出对漂泊生活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情绪,含蓄地表现了思乡怀旧的主题思想。

10.(答案示例要点)①时空组合的构思不同:李诗是由现在(巴山)想将来(长安),再由将来(长安)忆过去(今之巴山);刘诗是由现在(桑乾水)想过去(并州与咸阳),再由现在想将来(未知之所)。

②表现方式不同:李诗用景物点染传达感情,刘诗侧重直接抒情。

③抒情风格不同:李诗表达思乡之情较为含蓄、婉曲(寓有潜台词的书信问答、寓情于景、“何当”引发的耐人寻味的问话与遥想);刘诗表达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的(“忆咸阳”、“望故乡”)。

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主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13.D14.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

忘记与铭记——处世之道高三(8)班韩斌处世为人,忘记与铭记常常行影相伴。

我们的选择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处世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