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

师德与师爱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核心,而我们所讲的师德应该说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行为和习惯。

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给予学生的呵护和关怀,包括对学生的尊重、悦纳、理解、信任、赏识。

师德的内容尽管丰富,但师爱作为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是古往今来的人仁志士一致认同的。

对于教师而言,“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蕴含、作用和意义。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缺少几多严谨。

而师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最理智的爱,最无私的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

作为教育工作者一肩挑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

师爱是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哪种爱比师爱更高尚。

师爱是一种最理智的爱。

教师不因家长、学生而异,不因个人的情绪、处境、喜好的而异,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差学生不操之过急,而能循循善诱。

师爱的理智,还表现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上。

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

师爱有别于母爱,正是在于它突破了溺爱的圈子,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结合。

我们学生口中的“妈妈老师”一类的称呼就是对师爱理智性的直白说明。

师爱是一种最无私的爱。

师爱是不求回报的;哪怕是不理智之前,或被误解之后,都得一味地奉献付出,决不把对学生的爱与自己的个人目的和利益联系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专家林崇德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精髓、核心和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2.师爱的意义有位教授曾在贫民区调查200了名学生,并预定将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有什么成功。

事隔多年,当教授再次来此做调查时惊讶地发现,那些被它认定会失败的人中有176位获得成功,他们大多是从事律师、医生、商人等职业,教授觉得奇怪,便采访了那些成功者,得到的答案却惊人的相似:“因为我们有一个改变我们一生的老师。

”当找到那位已头发苍白的老师询问有何秘诀时,那位慈祥的老师只是微笑的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很爱我的学生。

”由此可见师爱的魅力。

(1)师爱是满足学生心理情感需求所必需的得到他人特别是自己生活圈子里人的喜欢和关爱,这是人类个体普遍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

作为学生,同伴和老师是最密切的相处对象,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他们在学校这个圈子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师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

大量事实说明,如果学生在心理上很少得师爱,处于心理情感饥渴状态的他们,就有可能去追寻其更多同伴间乃至社会上的友爱、情爱一类的哪怕有时是低级的、非理智的、自私的爱来满足自己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

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的爱。

[例一]2001年在一些媒体上刊载的一篇“真的,记住摸摸孩子的头”的生动的事例[例二]一篇来自“环球时报”由“好孩子育儿网”采编的:“幼女高招,比药更灵:每天摸摸头”在新西兰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托蒂医生为了挽救一只小非洲狮而大伤脑筋。

因为这只还不满两周岁的小非洲狮是从非洲大草原空运过来的,所以十分珍贵。

可谁知它在吃一只鸡时,喉咙被骨头卡住,发炎肿胀,无法进食。

本来只需给它打几针就会好。

可是,这只小非洲狮好像对抗生素药物产生了抗体似的,就是不见好。

眼见快一个星期没有进食的小非洲狮已是奄奄一息,托蒂医生急得都快要哭了。

保护中心几乎请来了新西兰所有的兽医,但他们都跟托蒂医生一样毫无办法。

于是,托蒂医生在网上发布了求救信息。

好心的网友们,有的向托蒂推荐技术高超的医生,有的建议将狮子送回非洲大草原。

最后,一名12岁叫凯琳的小女孩建议说,每天用手去摸摸小非洲狮的头,这样也许它会好得快些。

凯琳还举例说,她曾经收养过一只小流浪狗,刚开始流浪狗什么也不吃,快要死了,凯琳便用手去摸它的额头,就像小凯琳生病时,妈妈摸她的额头那样,她发现小流浪狗很听话地让她摸,不久,小流浪狗就好了。

许多医生都觉得小凯琳的建议太荒唐,小孩子的话岂能当真?如果只需用手去摸摸额头就能将小非洲狮医好,那还要医生干什么?可托蒂医生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

小非洲狮在托蒂医生温情的抚摸下一天天好起来———因为比吃药打针更有效的治疗是关爱。

(2)师爱还是引导学生产生进取内动力所必需的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而仰慕的心理,并遵循老师期望的方向和目标去自觉地行动,原来被动地由教师进行的管理教育就变为了学生自我的管理教育。

在我们身边,某一老师手里是问题班或问题生的,而在另一老师手里却变为了优秀班和好学生的众多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3)师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所必需的师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

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后果,学生会表现得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把教师看成是父母兄长般的亲人。

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

尽量少让老师为他们操心,自己尽可能地按老师的要求管束自己的言行。

这样,教育效果就能大大增强了。

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样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更愿意与老师合作,这将使学生更加乐学,教师更加乐教,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因此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

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

”二、师爱——教师毕生的写作题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密芨和法宝。

一个教师成功的过程和经历,可以说就是他用爱去书写师德的过程和经历。

用爱去写好“师德”这篇文章是件不容易的事,它的确是一个教师毕生面对的写作题。

怎样用“爱”去写好师德这篇文章呢?根据一些成功教师的经验感受,笔者认为: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最基本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一是要把学生当人。

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

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二是要把学生当孩子。

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

我们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宽容地看待他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

如此,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在师生友好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是要把学生当学生。

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但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

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负责。

由于我们有的教师不能悦纳学生,又看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更谈不上如何去进行心理调试,这样就会惭渐地为我们的师德种下了祸患的种子。

2、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爱师爱是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维系教育的纽带。

我们很多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汗水,甚至到了筋疲力尽的程度,然而一些学生沐浴在教师的“爱”之中却很麻木,以至于感受不到教师的爱,或对教师的爱不屑一顾。

这说明了爱学生不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有研究人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有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 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

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

这种情形说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不是我们爱得不够,而可能是我们对学生的爱表达得不够或表达得不当,这就要解决一个爱的技巧和爱的艺术问题。

根据同行的经验和个人长期从事教育的感悟,要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老师的爱,应该从这些方面做起:(1)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人。

才能使自己对学生的爱得以有效实施并为学生所理解。

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的灵魂的引导和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我们老师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不是真的了解学生。

尽管他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心理情感上有什么需求,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友情亲情上有什么困惑,情绪心态上有什么变化,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做什么。

当然了解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除了有爱心、耐心、细心之外,还要有科学、有效的了解学生的方法。

教师们可以通过观察、交谈、走访,作业调查等常用形式了解学生,还可以结合使用国外推崇的一些测量工具来了解学生。

如卡氏16PF量表(2)爱在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学生平时需要老师的关爱,真正感受到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更需要教师的关怀。

而且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给予了关爱,这会让他的感受更强烈更深刻,甚至一辈子刻骨铭心,不能忘怀。

比如,学生人生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学生生病,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学生好心办了坏事不被人理解反到训斥或嘲弄的时候,学生遇到感情困绕难以自拔或无力处理的时候,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被周围人欺负、冷落的时候,学习困难、学业成绩差接二连三遭到老师批评训斥的时候,长期被压抑的心理急于释放而难以找到释放对象的时候,学生在升学、择业等人生重要十字路口,需要人及时指点的时候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