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数学游戏与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者:殷勤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12期
数学游戏,即运用数学知识,巧妙设计的用于数学规律发现、理论推导、数据验证的可操作性实践活动。
数学游戏的教学,旨在摒弃常规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数学的深度,纵横拓宽数学的广度,引导学生用不同思维方式,以发展的眼光,增加数学学习兴趣感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阶梯式变化的认知。
数学游戏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
研究发现,人类思维方式在合理引导下,可同时触及多项思维点,形成思维的覆盖与辩证,这类思维即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多案例的剖析,对思维事物进行全面的思考研究。
例如,常规的问题思考1加1等于几,在发散性思维模式下,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
同理,延伸至日常生活,利用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同时研究多种问题处理方案,以达到触类旁通。
数学游戏的教学过程,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过程。
游戏的提出,往往是以点至面,即通过数学知识点,从对数字或是常规知识点的引入,深入到数学的某一层次。
以低年级纸牌游戏探索数字间规律为例,基于学生对基础数字的认知,可以通过相邻数字的比较,发现数字间的递增或递减额,即1与2相差1,2与3相差1,那么,即可发现递增额相同的规律。
同时,基于这样的规律的发现,即可拓展至相隔数字的递增递减额。
同理,首尾数字的和之间的研究亦是对该类推导的拓展,甚至加减乘除的叠加运用下实操研究。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数学游戏的教学可接受度明显大于普通案例的剖析推广;同时,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游戏教学环境下,知识的获得性大于普通教学,且知识的可运用性也得到较大的改观。
由此可见,数学游戏教学模式的推广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着一定的正向促进力。
数学游戏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分析再造的表达力,它是一种通过在发散性思维下的辩证整合,不断推陈出新的思维方式。
数学游戏的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曾有专家做过数学游戏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联性研究。
以火柴棒论证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为例,实验人员分别为参加研究的学生发了一根5cm和3cm的木棒,并提出问题:再配一根多长的木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共有多少种围法?同时,哪些情况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尝试围拼,得出结论:3cm至7cm的木棒均可以围城三角形。
据此,学生们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木棒长度进行了分析论证,然后以一根3cm的木棒、一根2cm的木棒为例,进行了结论的推广。
同样得出结论,2cm至4cm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
最后,学生们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