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分析]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

本单元的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熟悉知识;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要依靠触觉来感知。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概念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中要多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质量概念的建立。

[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方,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概念。

3.在建立质量要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4题。

[设计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用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是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单位。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拿出一本数学教科书和一支笔,提问:哪个重些?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得出结论:物体有轻重。

2、出示超市购物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3、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千克和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1、感知1克的质量(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2)动手掂掂。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物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4)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5)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出1克黄豆的质量。

小结: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

练习:做一做2、感知千克的质量。

(1)理解“含净重”。

出示:一袋盐,谁知道它有多重?你怎么知道的?那两袋盐有多重呢?(2)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3)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枰称。

出示几种常见的枰介绍盘称的使用方法实物操作:称1千克的洗衣粉和1千克苹果。

(4)体验1千克有多重。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课本103页的你知道吗?4、想一想:1千克爆米花和1千克沙子比较,哪个重?[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练习设计,从简单的估和称到生活故事,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本课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今天认识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看看自己能不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质量。

,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 104 页例 3 和做一做、练习二十第 9 题[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将注意点集中在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上,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

克与千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化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去发现生活数学实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学会将已学过的生活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迁移和比较。

[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经由生活实景的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交流、操作,发现克和千克的区别与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树立学生信心了解自我,并在学习中体会分享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单位“千克”和“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情境下,区别“千克”和“克”的重量。

[教学准备]食物包装袋、超市广告纸、电子秤。

[教学过程]一 、 复习梳理1、称比较轻的物体质量,常用( )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质量,常用()作单位。

2、填上的单位一筐苹果重 20() 一个乒乓球重 5( )一只鸭子重 2()一个鸭蛋重 20()[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 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读题,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怎样解答?(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A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B4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C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呢?2、解答正确吗?你有什么办法检验吗?分组讨论。

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注意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自己学归纳,并将此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第9题。

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先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怎样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回顾一节所学,梳理新第三课时克和千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6—14[设计理念]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2、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填空,并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1千克=()克3000克=()千克4千克=()克5000克=()千克2、在〇里填上“﹥”“﹤”或“=”。

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建立克、千克的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单位的大小。

二、指导练习1、练习二十第7题。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

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

2、练习二十第8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生: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重。

师: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生:独立找,并记下来。

预设:①左边:3000克+3千克右边:1千克+200克+800克②左边:3000克+1千克+200克右边:3千克+800克(2)师: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练习二十第10—12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地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学生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的认识目标。

三、拓展练习1、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第14题。

学生在小组合作尝试后,交流:①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3千克。

6÷2=3(千克)②两只鸭的质量(6千克)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6÷3=2(千克)2、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提示: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地“再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四、自我评价师:本单元已经学完了,你学得怎么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