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情志养生常笑可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中医基础理论中明确指出,“喜、怒、思、悲、恐”五志,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

五种情志适当,对五脏保健十分有益;情志太过,就会损伤到与之相对应的内脏。

悲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秋冬养肺应该少悲伤,多开心地笑笑。

“五行”之说指出,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故火旺对肺脏不利,心脏有病自然会影响到肺的功能。

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好处多多。

笑则气缓,紧张的气氛消失了,悲哀的情绪自然也被抑制住了。

经常笑一笑,还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

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脏腑气血调和、情绪稳定的目的。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否则会乐极生悲。

过分地笑,失常地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调和心情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

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a.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b.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

”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c.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d.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

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

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清心养生8法祖国医学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并特别重视清心与养生的研究。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

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

因此,要掌握中华养生之道,还必须讲究具体的清心之术。

静思冥想法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

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处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

聊天健脑法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在节假日茶余饭后,亲朋好友相聚,合家团圆,吹吹“山海经”,侃侃家常话,无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脑力保健操。

使大脑在和谐氛围里得到一次“健美锻炼”。

聊天还能消除积郁,忘却愁苦,使人得到快乐,而乐能怡情,乐能使人长寿。

精神胜利法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

治身养神法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举贤能安邦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

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养神与举贤并论,足见养神之重要。

中医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总括,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

我国古代医家和思想家在养生益寿的认识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和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与亡。

“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本。

情志调节法七情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

情志疗法便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言语开导法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篇》:“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

《普济本事方》记载的一个医案,就是通过给患者分析病理病机,使其心悦诚服,没有服药,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病功效。

“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

每卧则魂魄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夕通无寐,更数医而不效。

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

’予曰:‘以脉而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

……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肝主怒,故小怒则剧。

’董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疴去体矣。

’”移精变气法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等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友渔斋医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

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力自随。

闭目迭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

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

”“清心养生”之法,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

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注意事项“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

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

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七情致病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

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

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

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死亡。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岳书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这些都证实了过度的欢喜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致命的危害。

《儒林外史》有范进少时多次进京赶考,屡考屡败,到五十多岁终于中举,由于过度高兴,突然颠狂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喜伤心的病例。

至于现代人因为过喜导致猝死的病例也并不少见。

忧,是指忧愁、苦恼。

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适当地忧愁担心无可厚非,但是忧虑太过,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躁,就会“忧则气乱”,因气机紊乱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悸、胃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种种不适。

怒,即生气适度的生气有利于气机的宣泄和情志的调畅,对身体是有益的。

但是若暴气暴怒,“怒则气上”暴怒伤肝,就会导致肝气不疏,上犯头目,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区疼痛,烦躁易怒,甚至打人毁物。

或者气极反静,不言不语,俗称生闷气,这更有害健康,重者会因气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乃一代英才,文韬武略,英姿勃发,但生性易妒,易气易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暴毙。

思,即思虑。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涨满、腹胀腹痛等。

《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