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忆读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难点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猜下面谜语的谜底;(同学们认真思考并回答)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
世纪老人冰心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从19岁成名到耄耋之年仍在创作。
她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她是怎么读书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文章《忆读书》。
二、新授(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写了什么)1. 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自然段(老师谦言自己抛砖引玉,以有感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迅速切入文本),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余下部分。
(散读)要求:划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然后课堂交流。
强调:以下几个词语的读音:(若无ppt,学生读的时候写到黑板上)笸(puo)箩(luo) 天罡(gang) 地煞(sha) 消遣(qian) 烦琐(suo) 堆砌(qi)注意文中的成语(课本第116页):津津有味一知半解栩栩如生怒发冲冠无病呻吟(无病而呻) (每个齐读两遍)2. 紧扣题目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主要内容是: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
(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和有关读书的感受概括,抓住“忆”字)(二)分析课文,朗读体味。
(怎样写的)1.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时间顺序(作者一生爱读书)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 对于读书,文中作者有许多感受,请圈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词句,朗读交流。
要求:朗读圈划的句子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学生发言讲到相关(7)、(8)语句时,顺势穿插“对比”的知识和分析“好书的三个标准”。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印象特深刻,写得最详细。
抓住‘咬了牙’‘居然’‘哭’等词,这与后文“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也相照应。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
(3)《水浒传》:着力描写的人物,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没什么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酷爱古典诗词,能背,十分动人的,写尽…情绪。
(6)林译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的前后感受的对比)(8)对《西游记》精彩《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封神榜》烦琐《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的比较:从脑中抹去;心动神移,不能自已(9)第13自然段: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10)文章末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结:①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
(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②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③指出全文末句从总体上概括了作者的读书感受。
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11自然段到文章末尾。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给同学们2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可以组为单位)(先从课文中找依据)——A 读书好:开卷有益(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可罗列文中提到的各本书。
读好书:择善从之(要学会选择,因为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怡情知理。
无意义的书不要读,注意文中好书的三个标准。
)B在意思上层层递进。
再齐读(第二次)(注意重音)这句话。
(三)总结:(1)全文紧扣题目“忆”字,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2)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老师指着板书,试着让学生用“记叙了…表达了…希望…”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以及对..,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作业布置1.必修作业:积累词语,按格式抄写;翻阅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
2.选修作业:你读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准备一段内容简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读书好.开卷有益忆读书(经历感受)多.读书博览群书冰心时间对比读好.书择善从之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
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
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
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
”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
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
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
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
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
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3、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4、积累下列词汇:滑稽戏谑分寸恶作剧出奇制胜六神无主煞费苦心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待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大动肝火诽谤;教学设想:一、两课时二、本课教学以积累词汇为重点,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为重难点;三、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疏导、提点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自己发现,自己品味;部分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
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
”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
”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
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
”“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
”“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
”“真讨厌。
”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
”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正授1、自读A、读准字音: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谑(xu 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B、理解词语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一、字音及词义:煞费苦心:费尽心机。
滑稽:(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恶作剧: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
六神无主:形容十分惊慌或着急,没有主意。
俗不可耐:趣味低下,令人无法忍受。
奸笑:阴险的笑。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乳臭未干:奶腥气还没有去掉。
指人年幼或年幼无知。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大动肝火:大发脾气。
)C、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2、教师范读,学生概括: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3、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第二层:(4 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第三层:(5 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