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日期 2014.9.2 批改教师
课程名称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方向大型实验批改日期
实验名称高温固相反应制备荧光粉材料报告成绩
1、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温固相发制备荧光粉的工艺
2、了解影响荧光粉性能的因素
2、实验原理:
荧光粉材料是指当激光源(紫外线、阴极射线等)激发下能产生可见荧光的一类功能材料。
荧光粉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如高温固相反应、燃烧法、溶
胶-凝胶法、共沉法,燃烧法和微波辅助加热等。
其中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荧光
粉材料的合成工艺比较成熟,能保证良好的晶体结构,而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
生产,在实际应用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
高温固吸纳该反应法制备荧光粉样品包括配料、混料、灼烧还原、破碎、分级等几个步骤。
即将反应原料按照一定化学计量比称量,并加入适量的助熔剂混
合均匀,然后在高温下烧结合成(或还原),经粉碎、过筛得到一定粒度的荧光
粉材料。
高温固相反应为多种固态反应物参加的多相固态反应,反应的进行通过高温下各种离子之间的相互扩散。
迁移来完成。
扩散的推动力是晶体中的缺陷和各种
离子化学势,扩散的外部条件是温度和反应物之间的充分接触。
因此反应之前应
将反应物研磨成很碎的细颗粒,并使它们混合均匀,以期使反应物之间有最大的
接触面积和最短的扩散距离。
高的灼烧温度是为了加快反应物离子的迁移速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将反应物碾碎至10微米,其中仍含有一万个晶胞,另一种反
应物离子需要扩散迁移通过一万个晶胞才能反应,为了促进高温固相反应,使之
容易进行,可采用在反应物中加入助熔剂。
助熔剂熔点较低,在高温下熔融,可
以提供一个半流动的环境,有利于反应物之间的互扩散,有利于产物的晶化。
本实验以ZnSiO4:Mn绿色荧光粉材料作为实验对象 ZnSiO4:Mn 绿粉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光效率高、色品纯正,主要应用于等离子显示器、紧凑型荧光灯、CCFL荧光灯中。
3、实验步骤
1、配料。
根据荧光粉的分子式,计算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用天平分别
称取相应重量的药品,放入混料瓶中;在称取高纯药品时,注意不能造
成药品的污染。
每种药品所用的药匙不能混用;每称取一次,更换一张
称量纸;
2、混料。
用手摇混料瓶一小时以上,尽量使其混合均匀。
混合的效果
将影响到最终性能。
3、 高温合成。
将混合均匀的生料装入刚玉坩埚,放入高温箱式炉中,
在1200~1300℃灼烧2~3小时。
装料时不能太猛烈,以免生料粉末飞
扬;
4、破碎,过筛分级。
将烧成的荧光粉粉块用研钵压碎,过100目尼龙
网筛。
整个制备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金属器皿。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分子式ZnO/g MnCO3/g ZnF2/g SiO2/g
(Zn0.96Mn0.04)2SiO480.47320.1218 3.7037
(1)第一次实验中,经高温合成后,未得到荧光粉样品。
后用三组实验进行了对照实验,以分析未得到预期实验结果的原因。
前两组使用A、B两个批次的SiO2药品,仍使用MnO2,第三组实验更换MnO2为MnCO3,SiO2采用原实验中采用的A。
最终,三组实验都成功制得了荧光粉。
所制得的荧光粉颜色为白色,但微微偏黄。
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星星点点较弱的绿光。
其中,第二组效果不佳,有许多黑色物质,第一组和第三组效果较好。
猜测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原料MnO2存在问题。
(2)测得的发光强度为48.1%,发光效果在7组粉末中居中,不好不坏。
样品性能不是很好的原因可能为混料时间不够,要求1小时以上,我们实际只摇了50分钟左右,样品没有充分混合均匀。
在称量过程中,药匙可能没有完全擦净,使药品有少量污染。
5、思考题:
1、影响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因素有哪些?
(1)由7组对比试验,样品中Mn的含量影响发光性能,一般而言,Mn含量越低,发光性能越好。
(2)原料的纯度、混料的时间、合成温度、助熔剂的比例以及最终粉体颗粒的大小等也会影响其发光性能。
2、怎样使原料混合更加均匀?
(1) 延长混料的时间;
(2) 采用湿混加干混的混合方式提高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