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施工专项方案(矿山法和掘进机)

隧道施工专项方案(矿山法和掘进机)

目录1、工程概况 (1)1.1设计概况 (1)1.2施工平面布置及隧道洞口布置 (1)1.3地层岩性及构造 (1)1.3.1地质构造 (3)1.3.2水文地质概况 (4)1.3.3地震动参数 (4)1.3.4衬砌及支护 (4)1.4不良地质情况 (5)1.5工程特点及难点 (5)2、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编制原则 (5)2.1编制依据 (5)2.2编制范围 (6)2.3编制原则 (6)3、施工计划 (8)3.1施工进度指标 (8)3.2施工安排及主要阶段工期 (8)3.3、施工准备 (10)3.3.1、施工便道 (10)3.3.2、施工用电 (10)3.3.3、施工用水 (11)3.3.4、高压供风 (11)3.3.5、钢筋加工场地 (11)3.3.6、施工生产、生活用房 (11)3.4、主要材料使用计划和供应方案 (11)3.4.1施工机械配置 (12)3.4.2主要工程数量 (13)4、隧道主要施工工艺 (14)4.1超前支护 (14)4.1.1大管棚 (14)4.1.2超前小导管 (17)4.2隧道开挖方法 (20)4.2.1中隔壁法(CRD)施工开挖方法 (20)4.2.2三台阶开挖方法 (22)4.3初期支护 (27)4.3.1钢架 (30)4.3.2系统锚杆 (33)4.4隧道防排水 (37)4.4.1排水盲管 (38)4.4.2衬砌防水板 (38)4.4.3施工缝与变形缝防水 (41)4.4.4隧道内综合防排水 (44)4.4.5洞外综合排水 (44)4.5二次衬砌 (45)4.5.1仰拱及仰拱填充 (46)4.5.2拱墙二次衬砌 (47)4.6隧道施工通风及防尘 (50)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7)5.1岗位职责 (57)5.2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62)5.2.1重视劳动保护工作 (62)5.2.2劳动保护用品配备 (62)5.2.3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62)5.2.4医疗卫生保障措施 (63)5.2.5疫情报告制度 (64)5.2.6加强职业健康体检 (64)5.2.7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 (64)5.2.8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规范劳动施工组织 (65)5.3技术保障措施 (65)5.3.1机械开挖、钻孔爆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65)5.3.2装碴与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69)5.3.3支护安全技术措施 (69)5.2.4防火与防水安全技术措施 (70)5.2.5现场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0)5.2.6保证设备安全措施 (70)5.2.7保证人员安全措施 (71)5.4安全应急预案 (71)5.4.1编制目的 (71)5.4.2危险源分析 (71)5.4.3应急响应预案 (72)6、环境保护体系和保证措施 (73)6.1环境保护目标 (73)6.2环境保护的保证组织体系 (74)6.3环保的技术措施 (74)6.3.1水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74)6.3.2水环境保护措施 (75)6.3.3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76)6.3.4山林防火措施 (77)6.3.5降低噪音、减少扰民的主要控制措施 (77)6.3.6做好绿色植被和现有公用设施的保护 (78)6.3.7施工期间保护自然排灌系统的方案及措施 (78)7、文明施工措施 (79)7.1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79)7.2施工驻地保证措施 (80)7.3现场机械管理措施 (80)8、劳动力计划 (81)9、附图 (83)朱家湾出入段线(地下段)工程专项方案1、工程概况1.1设计概况朱家湾出入段线(地下段)位于渝北区玉峰山镇、渝邻高速路以西。

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黄海高程约280~350m,相对高差70m,地形坡脚10°~30°,场地地表主要为林地、农田,植被较茂密。

隧道起讫里程为右CK2+102~CK2+930.486,长度为828.486m,区间为净宽10.2m、净高为6.36m的暗挖单洞双线断面,起点轨道设计标高为340.735m,出入线以13‰爬升至区间最高点341.635m,然后区间以15.192‰坡度逐渐过渡至朱家湾车场,朱家湾车场轨顶标高为331.000m。

朱家湾出入段线地下段南北向布置,隧道右侧有一条航油管道和一座天然气站重要构建筑物。

出入线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围岩级别Ⅳ级,隧道拱顶埋深0~70.5m,除隧道入口段属浅埋隧道外,其余均属深埋隧道。

隧道进口里程为右CK2+102,隧道口上大部分为土层被植被、林地覆盖,局部段岩层出露,通过实测场地内岩体有裂隙,场地砂岩、砂质泥岩交界面偶见泥膜,结合较差,为软弱结构面。

同时隧道在开挖过程中扰动的影响,局部碎石容易滑落,存在一定风险。

进洞前,对隧道洞顶边坡及时采用喷锚网防护。

1.2施工平面布置及隧道洞口布置施工平面布置详见附图1。

1.3地层岩性及构造本区间场地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侏罗系下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岩层。

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⑴第四系覆盖层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多为紫褐色,以粘性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为主,块石含量20~40%,粒径200~1000mm,碎石含量10~30%,结构一般松散~中密,局部存在架空现象,,一般厚约0.2~8m,原始地貌沟心部位最厚可达61.7m,稍湿,堆填时间1~2年;杂填土:多呈杂色,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为主,一般厚度3~10m,结构一般呈松散~稍密状,稍湿,堆填时间1~2年。

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粘性土(Q4el+dl)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紫色~黄褐色,一般呈可塑~硬塑状。

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高,主要分布于原始地貌中为沟谷的地段,一般厚约1~3m,局部可达6.9m。

3崩坡积层块石土(Q4col+dl)紫褐色、黄色,块石粒径200~1000mm,局部段粒径大于1500mm,含量约30~60%,夹沙土和粉质粘土。

大范围分布于环山斜坡地形上,厚度一般为3.00~5.00m,局部段厚度大于7.00m。

(2)侏罗系中统(J2)1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为一套还原——次氧化环境下的淡水湖相杂色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特征为黄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紫红色泥岩、深灰色页岩。

砂质泥岩:黄绿色、深灰色为主,局部呈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较大,强风化岩心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心呈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砂岩:黄色、灰黄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

强风化岩心多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中等风化岩心呈柱状、短柱状,岩体较完整。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IV级。

页岩:深灰色为主,泥质结构,极薄~薄层状厚层状构造。

中风化岩心呈短~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2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为一套浅湖相泥岩及中深水湖相碳酸岩盐建造,其岩性特征为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黄灰色碎屑灰岩及生物灰岩。

夹深灰色、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白云岩薄层。

砂质泥岩:以紫红色、暗红色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后层状构造,主要有方解石等矿物组成,钙质胶结,局部含泥质。

岩质较硬、岩体完整,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3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为一套浅水湖相碎屑岩建造,其岩性特征为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深灰色、灰绿色页岩。

砂质泥岩:红褐色为主,局部呈青色,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

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较大,强风化岩心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心呈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砂岩:浅灰色,青灰色,局部夹紫色条带,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

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

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5~1.60m。

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1.3.1地质构造线路在里程K2+000处穿越环山背斜轴部。

东翼岩层倾向为90~120︒,岩层倾角15~50︒左右,倾角由上至下变化较大。

场地大部分为土层覆盖,局部段基岩出露。

通过实则场地内岩体裂隙,发育三组裂隙,J1:倾向270~300º,倾角55~75º,微张,裂隙面凸凹不平,无充填,延伸3.00~8.00m,裂隙间距2.00~3.00m,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J2:倾向180~220º,倾角55~65º,微张,裂隙面弯曲呈波状,无充填,延伸3.00~5.00m,裂隙间距0.50~1.50m。

与上述第一组为共轭“X”裂隙。

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J3:倾向10~30º,倾角60~70º,微张,裂隙面弯曲呈波状,无充填,延伸 5.00~8.00m,裂隙间距1.00~2.00m,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

西翼岩层产状为300°~318°∠8︒~40︒,主要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J1:110︒~140︒∠54︒~78︒,延伸5~8m,微张,平直,间距1.0~2.0m,偶见钙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J2:190︒~230︒∠65︒~78︒,延伸3~5m,一般闭合~微张,舒缓波状,局部偶见翻转现象,间距3~5m,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

场地砂岩、砂质泥岩交界面偶见泥膜,结合较差,为软弱结构面。

1.3.2水文地质概况本区间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一般厚度较小,沟谷地段覆盖层厚度较大;基岩为主要砂岩和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微弱。

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地面池塘水体渗漏及城市地下排水管线渗漏补给。

本区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

1.3.3地震动参数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本区间回填区,场地类别为Ⅲ类,为抗震一般地段;其余段场地类别Ⅰ~Ⅱ类,为抗震有利地段。

1.3.4衬砌及支护隧道按照喷锚构筑法技术要求,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由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及工字钢拱架组成,遇Ⅴ围岩增强支护参数或锚杆预支护,锚杆采用全长粘结砂浆锚杆,喷射混凝土采用C25早强混凝土。

1.4不良地质情况1.4.1、本区间未见断层通过,也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1.5工程特点及难点(1)施工条件困难。

朱家湾出入线地下段洞口位于玉峰山镇、渝邻高速路以西,交通不便,且山高路陡,洞口生产区施工场地有限,对施工生产不利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