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大力支持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充当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加强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的焦点。

当代大学生面临“供需见面,双面选择”的就业环境,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良性就业择业心理和不良就业择业心理。

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分析,进而进行有力的引导,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觅职场中多一分把握,多一分成熟与自信,无疑会使社会相对紧张的人才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

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

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

(三)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
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

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四)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里产生的源泉。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学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际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五)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

在一些大城市里常用一种怪现象,既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是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

(六)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

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

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

一位家在北京,单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当一名更夫。

(七)奉献心力
这种心理常见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

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
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等等。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场,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

在我系大学生创业中、有许多建功立业典型:
2007届毕业生在毕业后自己创办了会计培训学校。

在创业前自己当过校园代理,发传单,整天跑学校。

他深知学校是个大客户,拥有很大的商机,在现在的社会你拥有越多的技能证就能有你的一片空间,从那时开始他就励志开一家会计培训学校。

大学毕业后他东拼西凑再加上以前省吃俭用积攒的一万多块钱在我们学校附近开了一家会计培训学校。

经过最近三年的努力公司已经走向正轨,公司的盈利也在不断提高。

他不仅在学校抓住了很多生源还在社会上招收到了很多学生,据他的不明确统计三年来在他学校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已达到3000左右,对一个刚创业没几年的培训学校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奇迹。

要实现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合和改变就业形势的需要,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合和改变就业形势的需要。

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所暴露出的就业思想问题。

(一)思想状态低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对职业前景的信心。

由于毕业生就业在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及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问题的存在,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人才竞争中,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打击是不可避免的,其心理上和精神上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但毕业生缺乏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误区,思想状态低迷,进而影响就业。

(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缺乏主动性,自主意识不强。

首先,我们应看到今天的高校毕业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其依赖思想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很多毕业生过度的依赖父母、老师,就业缺乏主动性.自主意识不强。

(三)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思想较重。

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实现自我的职业理想本身无可厚非,倘若过分的追求高薪金、高回报必将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

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更多地是实践技能的欠缺,而实践技能恰恰是用人单位最为看中的部分
以就业为导向。

强化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一)加大就业指导课教学力度,强化就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让其成为必修课或必选课,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就
业信息收集与整理”、“就业政策”、“就业心态与调试”、“就业形势”、“就业与创业”等系列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的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及适合的工作性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做好“人职匹配”。

其次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白“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地域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生通过强化“内功”,加强自我修炼,提高就业能力是可以顺利实现就业的。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高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利用课堂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试能力,同时与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道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参与竞争,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理论认为。

一个人在“能干”和‘愿干”的前提下,找到适合的岗位是切实可行的。

就业就是要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才干,同时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要求毕业生能够变主动为主动,在就业问题上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激烈的竞争寻
求理想的职业。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应该在本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集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诚实守信、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大学生追求职业理想合乎常理,但一定要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可以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价体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以此降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信用危机”出现几率,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