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本课教学是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专题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本课教学属于“基础知识专题”下的“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进行概念明确,并且把概念与实例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对这一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进而能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准确辨识、恰当分析,甚至能够灵活应用这种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能力。
二、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诗歌,被钟嵘评价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的美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这首《涉江采芙蓉》就是《古诗十九首》中抒写游子思妇两地分居、彼此相爱却又不能相聚的离别相思之情作品中的代表。
该诗运用了“对写法”的表达技巧,是一篇进行“古典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专题教学的很好的范文。
三、学情分析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的学段,在古典诗歌鉴赏方面,虽然有小学、初中和前面几课(《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一贯的应试任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不高,对一些古典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把握不牢甚至是知之甚少。
四、学习目标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五、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性别的探究较为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理解学习“对写法”这种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法、读写结合法七、教学过程(课堂实录)师:“人说相思苦,离人心上苦缠绵;我说相思难,山高路远难想见。
”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离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使离别酿成了一曲曲哀歌。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诗歌之河逆流而上,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河岸,聆听《涉江采芙蓉》这首动人的相思之曲。
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
首先请大家齐读一下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1、探究抒情主人公的性别。
2、理解“对写法”的传情达意之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师:我们知道“知人论世”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幻灯片上的相关背景材料,以加深印象。
生齐读“背景材料”(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社会动荡不安。
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对写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评价极高,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句,大声地自由诵读并找出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
(给学生时间完成该项任务)师:现在请大家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悟齐读一遍这首诗。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我诵读一遍,请大家再次体悟这首诗的情感。
师:现在找出来了吗?最能直接体现抒情主人公情感地词语是什么呢?生:忧伤。
师:非常准确!真棒!忧伤。
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忧伤呢?抒发忧伤之情的主人公是位男子还是女子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请看屏幕。
师: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并且请根据你的理解为本首诗拟定标题。
其实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的问题是180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一千古难题,请认真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另外,《古诗十九首》没有标题,都是以首句作为标题,请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给这首诗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开始!(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师:时间差不多了,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
谁愿意说一下,请举手示意。
生1: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个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师:请你说一下你们这样解读的理由。
生1:根据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社会比较动荡,读书的士子为了仕途往往背井离乡,留下女子在家。
并且我们刚刚学过《荷塘月色》,里面提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江南的女子,也是很好的证据。
师:这位同学联系了时代背景,又联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能够自觉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旧知进行知识迁移,真的非常棒!那么你们为这首诗拟的标题是什么呢?生1:《芙蓉曲》。
师:很有感觉,容易让人联想起美丽的芙蓉花和动人的乐曲,很美!现在请你带着你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生1配乐诵读。
师:请坐!读得很有味道。
其他同学有没有和刚才这组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呢?请举手示意。
生2:我们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男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
师:请陈述一下你们的理由。
生2:采芙蓉和环顾者都是男子,因为在古代出门在外的大多是男子,女子在家。
并且我们学过的《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所以芙蓉也可以用来形容男子。
师:用芙蓉形容男子,形容男子,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诗中是把男子比喻成芙蓉花吗?(学生们笑)肯定不是,但是从这位同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采花这种事情并不是我们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女子的专利,男子也可以采花,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不仅采芙蓉,而且还把芙蓉做成衣服穿在身上。
其实屈原还写过这样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早上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
可以说是一位“花痴”了。
(学生们笑)所以说这组同学和认为身在外乡的男子采芙蓉也是很有道理的,外乡也可能有芙蓉花呀。
这组同学同样也运用了“知人论世”和“知识迁移”的方法,也是非常棒的。
那么你们给这首诗取的名字是什么呢?生2:思芙蓉。
师:思芙蓉,美丽的芙蓉引起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也是非常美的。
现在,请你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2配乐诵读。
师:好,读得很美!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一下你们那一组的看法呢?生3:我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女子。
师:也就是说前六句的主语都是抒情主人公“我”,“我”是位女子,是这样吗?生3:是。
师:也就是说出门在外的是位女子,是吗?生3:不是,是女子在想在外面的丈夫在思念着他。
师:有点不太好理解了。
既然是女子在望“旧乡”,说明这位采莲的女子是在家乡吗?生:不是。
师:理一下思路,可能思路有点乱了。
好,请坐!同桌,请说一下你的看法。
生4:这个女子应该不在家乡。
师:我认为“旧乡”这个词也很关键。
既然你们的看法是前六句的主语都是身为女子的抒情主人公,那么在外地的这个“环顾望旧乡”者肯定是位女子了,因为如果这位女子没有在外地,“旧乡”这个词就不好;理解了。
是这样吗?生:是。
(学生们一边点头一边说)师:你们这一组拟定的标题是什么呢?生4:芙蓉情。
师:芙蓉情,也是非常好听的名字。
现在请你带着你的解读诵读一遍这首诗。
生4配乐诵读。
师:读得很有感觉!好,请坐!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有兴趣的话,大家下去可以继续交流并且多拟一些标题。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名家观点”。
请大家齐读一下著名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朱光潜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学生齐读: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注:“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
这里有两点理由。
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其次,把“还顾”接“所思”。
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
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
我们一不留神就和大师站在了同一高度。
有没有?生:有(有笑声)师:在朱光潜先生的解读中,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
”何谓推己及人,同学们?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推想别人也有相似的想法和做法。
(有不同的回答,但都能答出基本意思。
)师:对,从我自己的思想行为推向出别人也应该这样。
朱光潜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位女子,她在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所思。
在她看来,我思念你,我确信你也在思念着我,你一定在“环顾望旧乡”。
“环顾望旧乡”这一句画面感特别强,这是女子真实看到的吗?生:不是,是女子想象出来的。
师:对,这是一种想象。
我在想着你,我想着、我也确信你也在想着我,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着极深的信任。
”这是朱光潜先生的解读。
刚才大家的解读有的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有的认为是男子。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一种理解和解读都值得尊重,我们现在选择抒情主人公是女子这种解读再来品味一下,因为这种解读更有味道,更引人遐想。
其实在这种解读中包含有一种表现手法,我先不说它的名字,我先请大家看一首诗,请看屏幕。
大家对这首诗非常熟悉吧,请齐读一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预备,起!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你们告诉我,这首诗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生:思乡。
师:抒情主人公身在何处呢?生:异乡。
师:三、四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不一样,都能解释大意。
师:对,我在想着兄弟们,没有直接写我想你们,而是通过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也在向着我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这种写法叫“对写法”。
“对写法”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写,而是对着写。
那“对写法”有什么好处呢?谁来说一下?生:委婉含蓄。
师:委婉含蓄,说得真好,我想你,但是不直接说,直接说“我想你”多没意思呀,直接说“我想你”,只是“我想你”,对着写“我想你”,使得思念之情好像打了一个转,使得这种感情更深了、更浓了、更多了,思念翻倍了。
好,请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对写法”的定义和它的好处,把它们记下来。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涉江采芙蓉》中来。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理解为是一位女子,她夹杂在一群美丽、活泼、嬉笑戏谑的采莲女之间,采到了那朵最美丽的芙蓉花,然而却无法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只能想象心上人正在“环顾望旧乡”,进而陷入无尽的忧伤之中,情感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
解读到这一层面,跟之前相比,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意味了呢?生:是。
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齐读一遍这首诗,把这种不一样融入进去。
“涉江采芙蓉”,预备,起!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太有感觉了。
下面我们来小试牛刀,针对“对写法”进行课堂练习。
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首诗,请齐读一遍。
“邯郸冬至夜思家”,预备,起!生:齐读“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