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administration route
药物有几种给药途径有
全身给药(包含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
药物还可舌
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
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用药);局部给药包括器官比如腔管-关节腔、气管、呼吸道给药,
阴道给药、肛门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便宜,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然而,该途径
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将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因此,某些药物必须
空腹服药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
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
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循环。
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变化(代谢),减少了吸收的
药物量。
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
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
发溃疡。
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尽管有这些缺点,口服给药较
其他途径常用。
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
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
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
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
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
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
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
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
物时常采用肌肉注射。
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
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注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
是肥胖病人静脉穿刺更加困难。
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
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
一些药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给药),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
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
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
然而,多数
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
直肠给药
许多口服给药的药物可以栓剂形式直肠给药。
药物与蜡状物混合制成栓剂,即便插入直肠亦不
会溶解。
药物可通过直肠壁丰富的血循环迅速吸收。
当患者恶心、丧失吞咽能力、限制饮食和
外科手术后等不能口服时可用栓剂直肠给药。
一些药物的栓剂形式有刺激性,这类病人应采用
消化道外给药。
经皮给药
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
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
皮进入血循环。
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很多小时或很多天,甚至更长。
然而,这种途径受药
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
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
这类药物有治心绞痛的硝
酸甘油、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的莨菪碱、戒烟用的尼古丁、治疗高血压用的可乐定及镇痛用的芬
太尼等。
要求药物透皮性能好
喷雾吸入
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
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
只有少数药物可用此途径。
吸入的药物应仔细监测以保证
患者在特定时间内吸入适量的药量。
定量吸入系统可直接安装在给肺供气的通道上,因而非常
有用。
因喷雾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肺以外的其他组织或
器官疾病。
1概要
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按主要特点大致可分为肠内给药和肠外给药两大类。
1、肠内给药:
包括口服、舌下给药和直肠给药。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
其缺点为:某些药物因本身的
被物理性质而不能吸收;有些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呕吐;或因消化酶和胃酸而被
破坏;此外在食物和其它药物同时存在时,吸收多不恒定。
舌下给药:尽管口腔粘膜可用于吸收的表面积不大,但对某些药物来说,经口腔粘膜吸收有特殊意义。
例如硝酸甘油在舌下吸收十分迅速,可迅速产生治疗效果。
直肠给药:在患儿呕吐或意识消失情况下,经常通过直肠给药。
经直肠吸收的药物,约有
50%不经过肝脏。
但直肠吸收往往不规则、不完全。
2、肠外注射:
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静脉注射:把药物的水溶液直接注入静脉血流中,可准确而迅速获得希望
的
血药浓度,因而
作用产生迅速可靠。
这是其它给药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但由于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
组织,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反复注射还有赖于持续保持静脉通畅。
这种方法不适
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
皮下注射:仅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否则可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通常均匀而缓慢,因而作用持久。
肌内注射:药物水溶液肌肉注射时吸收十分迅速,适用于油溶液和某些刺激性物质。
3、肺的吸收:
气体或挥发性药物吸入后,由肺上皮和呼吸道粘膜吸收。
由于表面积大,药物可经这一途径迅
速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药物的溶液可以经雾化以气雾剂形式吸入。
对肺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
作用于病变部位。
主要缺点是药物剂量不好控制,用法较麻烦。
4、局部用药
粘膜:将药物用于结膜、鼻咽、口腔、直肠、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局部作用。
皮肤:很少有药物能迅速穿过完整的皮肤,但药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药效与其覆盖的表面
积和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
虽然表皮有脂质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质能自由通过真皮,因此药物通过磨损、创伤或剥脱处皮肤产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耳等局部应用:眼科药、各种滴剂如滴耳液等主要是为了发挥其局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