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霸王别姬》对传统观念的解构陈俊(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电影《霸王别姬》成就非凡,解读者的角度也千差万别。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我们能看到处处隐含着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解构和颠覆。
本文主要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关键词:《霸王别姬》;传统观念;解构“霸王别姬”是京剧中很重要的戏码之一,中国大陆导演陈凯歌将李碧华原著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自电影《霸王别姬》公开放映以来,已有不少评论者对其进行评述。
因为《霸》史诗性的结构、复杂的内涵,多元化的内容和主题,使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痴迷,就是因为它给予大家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本文主要从电影《霸王别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霸王的英雄观念、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传统同性恋观念的解构三个方面来评述,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对传统的“解构”。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
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
“解构”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里达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意思。
解构还延伸为好几种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解构“分析”的意思。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一、对传统英雄观念的解构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而是一个凡人的时代,这是个解构英雄观念的时代。
我们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导演着重赞赏的不是做为“英雄”的霸王,而是作为非英雄的,对艺术有深深迷恋的、“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中崇尚英雄的消解。
我们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中了解到一个英雄的霸王项羽,而虞姬只是个陪衬,寥寥数笔而已。
“太史公”尽管也承认霸王身上有一些致命的缺点,但是还是为了把项羽塑造成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为了完成对项羽传统道德化身的完美人格的塑造,司马迁不惜弃史官之“春秋笔法”于不顾,运用文学的合理想象设置故事的细节,于细节中展示人物恪守信义的传统美德。
【1】P8可以说,在司马迁塑造项羽时,其潜在的情感态度中对项羽是尊崇和同情。
作为母体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一直发展着,丰富着,但还是有不少文学家从英雄的视角来歌颂项羽。
古典文学中以李清照、杜牧为代表的诗人,对项羽多有褒扬之意。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又名《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再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都对“霸王”怀有崇敬、同情之情。
【2】P3在我国的传统戏剧中“英雄霸王”也是被观众追捧的对象。
尤其是中国百姓,似乎更是把项羽的缺点视而不见,仅仅把他看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单单从电影中的观众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关老师傅是怀着一种对英雄的崇拜来强迫“弟子们”完成他的英雄梦的;小癞子和小豆子在逃离戏班子,逃离非人的生活的途中,看到大家对京剧《霸王别姬》中霸王的热烈追捧,也为了自己能够成为名角才回到非人化的戏班子的。
以及在以后的京剧片段中,观众们对霸王的喝彩也透露着我们的国人的英雄情节。
而电影中的霸王由段小楼来演绎,他的戏内戏外,台上台下,却是在消解霸王的英雄气概。
他非但不能保护他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人:虞姬和菊仙,反而伤害他们,背叛他们。
【3】P7他的生活、他的价值观、他的爱情观也只是一个常人而已,他淹没在世俗的洪流中不能自拔。
他最爱明哲保身,他在关键时刻不能担当重任。
他令两个为他倾倒的“女人”失望,绝望。
他,严重点可以说,非但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狗熊。
段小楼不是真霸王,他只是个演员而已。
然而对于观众来说,对他已经充满了“英雄”的期待,他已经代替了他们心中建构的那个英雄形象。
然而他没有按照他们想象来行事,他让观众们失望,同时也消解着他们观念中的英雄观。
他对师傅的“从一而终”的教诲充耳不闻,背叛了蝶衣,娶了妓女菊仙,背叛了我们古老的兄弟手足之情。
他同卑鄙的小四联袂出演《霸王别姬》,最后在文革中害怕自己被杀死,出卖了蝶衣,背叛了做人的善良天性;同时他也为了保全自己,背叛了他的妻子菊仙,导致她的自杀,彻底丧失了观众心中做英雄的资格。
段小楼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在对他的争夺中也先后发现了这个问题。
菊仙首先发现她没办法全部拥有这个自私懦弱的男人,悬梁自尽,蝶衣后来发现他争到手的“男人”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人,更不是自己梦中的原来那个英雄。
蝶衣也万念俱灰,拔剑自刎。
电影中霸王的形象,颠覆着我们以往的对英雄的崇拜,解构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对英雄的理解也不再同于从前那些观念,以及我们的幻想中的英雄期待。
电影《霸王别姬》冲击着我们以前对英雄的理解、崇拜、模仿的观念,让我们从新的、更加理性的角度来解读英雄、看待英雄,树立一个新的英雄观。
就如在西方小说中,文学作品中逐渐对我们崇拜的大英雄观念的解构,如从最早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到马克吐温笔下的小人物,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对先前英雄的颠覆里,作者对于我们以前思想中对大英雄顶礼膜拜的观念进行一步步地解构。
在充满个性的后现代意识中,人们的英雄崇拜情节逐渐被消解。
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某个明星,某个歌星,某个演员,并且我们所崇拜之人也并非是高高在上,没有污点的完美之人。
相反,他们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他们的个性所在,因为人非完人。
这恰好也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审美多元化,以及个体生命意识的崛起和自信心的建构。
二、对传统英雄/美人观念的解构相对于“英雄的霸王”,在我们的传统文学中虞姬的光彩要黯淡许多。
更多的时候,她是作为英雄身边的一种陪衬而存在的。
如在《史记》中,只提到:“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在这里,美人虞姬仅能跟霸王胯下的坐骑并论,地位可见一斑。
更有甚者,在民间流传的诸种野史传闻中,素来就把虞姬看作是导致项羽落败的“红颜祸水”,这样一来,英雄落败便有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女人作为“祸水”承担了太多“莫须有”的恶名。
造成这种“荒谬”历史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书写历史的权力掌握在男性手中是其中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
封建社会的女性是臣服于男权下的“第二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无论是帝王的宠妃,还是贫民的妻子,都必须遵守社会给他们的角色。
这也是千古以来项羽是《霸王别姬》唯一中心的原因所在。
所以虞姬的诞生就是为了陪衬英雄的项王。
【4】其实,在传统文化中,“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是两种较为典型的处理男女人物身份关系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郎才女貌”、“红袖添香”等词语也都是带有性别压抑色彩的男权话语的表征。
【4】具体到“霸王别姬”母题,我们可以看到:失败了的英雄项羽失掉了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机会,最终不得不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乌江,但是,令他稍感安慰的是,始终有一个忠贞于他的虞姬跟随着他,并甘心充当他的陪葬品。
这种建立在封建父法夫权基础之上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和性别无意识其实显示了男性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渴望,即女人是作为男人附属物而不是作为对等的主体存在的。
美人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英雄在别处的失意,美人为英雄而死的举动使得英雄的形象得到提升。
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让我们感动的角色不是“霸王”,而是“虞姬”。
作为常人的“霸王”只能让我们觉得庸俗,而作为程蝶衣的“虞姬”却让我们倍感惋惜和同情。
与其说电影是在演绎“霸王别姬”这一主题,不如说是演绎“姬别霸王”。
在影片中,“虞姬”对戏剧的执着,对艺术的执着,对“爱情”的执着都令我们感动。
她的一个“从一而终”、“不疯魔不成活”也是让人敬佩。
她是真实的,坚强的,重情义的。
她主动把自己的演唱事业作为终身追求,也苦苦追寻着她的爱情,她的一生也是力争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生,苦苦挣扎的一生。
她会以她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段小楼和菊仙的爱情,把争风吃醋便显得淋漓尽致,说明她还是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爱情的;她给日本人唱戏,认为青木是懂戏的,她的想法可能为世人不容,但是也显现出她是有想法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她与红卫兵探讨戏法,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不屈的坚强。
在最后发现自己一直爱恋的段小楼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时,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出“姬别霸王”。
她的行为有时是被时代和环境逼迫的,但是自己还在力争抗争着,争取着自己的生活。
从影片刚刚开始小豆子被妈妈强迫送到戏班的当天晚上,他就有一种让人佩服的勇气。
当他抱着被子,被戏班小孩们嘲笑是“窑子里的”东西时,他就毅然把它烧掉了。
尽管外面大雪纷飞,寒气逼人,以及刚刚经受被剁下六指的痛,而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
在随后的非人待遇的戏班学习中,他每次犯错误被师傅打时,从来没像小石头一样装腔作势、大喊求饶,而是默默地忍受,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概,一种坚强的底气在做铺垫,以至于在逃跑回来后差点被师傅打死。
当然小赖子的自杀,也衬托了小豆子的坚强。
他同时也是善良的、真诚的。
他从小被亲母卖给戏班,缺少母爱。
当他自己看到一个弃婴时,毫不犹豫地收留下来。
每当听到有人吆喝“冰糖葫芦”时,总会驻足一会儿,也许是对小癞子的默哀。
在小豆子和小石头成为名角后,已是程老板和段老板的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大的变化,程蝶衣坚持“从一而终”,要和师兄合唱一辈子的戏,完全沉迷于戏剧中。
以至于他对艺术到了一种痴迷的境地。
不管舞台下看戏的观众的身份如何,不管戏院里发生了怎样的情况,程蝶衣却是那么如痴如醉地投入到戏中。
他把他的人生当成了戏,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
他是个戏痴,戏迷,他是个真正投身艺术的艺术家,他也是个天才,是个疯子。
天才的思路总是和常人不大一样,所以他的同性恋倾向也让人觉得他是人戏不分。
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
就像叔本华、尼采、康德、波德莱尔、卡夫卡等天才一样。
但是他和他们一样是伟大的,他们真正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而奋斗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于权势和世俗社会,他们为了自己的内心而存活、奋斗,不管外界怎么看待他们。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他们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