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试题答案

病理学试题答案

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五、简答题(要点);3.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或骨等。

5.坏死的结局是(1)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在坏死局部引发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4)机化:(5)包裹。

后果依据:(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2)坏死细胞的数量的不同。

(3)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差异:(4)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的不同有关。

六、论述题;1.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

镜下特点:(1).细胞水肿:水肿的细胞由于胞质内水分含量增多,故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胞核亦增大,淡染。

轻度水肿时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电镜下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

进一步发展细胞体积增大,线粒体、内质网解体,发生空泡变,即胞浆疏松化。

当细胞肿大变圆时称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胞质内出现异常增多的大小不等的脂滴圆形空泡,可被苏丹Ⅲ染成桔红色。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均质、红染、无结构物质。

可发生于血管壁、结缔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4).淀粉样变: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时,HE染色示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类似玻变。

用淀粉样呈色反应显示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磺时,由棕色变为深蓝色。

(5).粘液样变性:主要为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沉积。

表现为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基质中。

2.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个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中又有溶解坏死和脂肪坏死.其形态特征:(1).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组织细胞核消失,组织的轮设计廓依稀可见。

如脾、肾的贫血性梗死。

依病因,组织特性的差异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

(2).液化性坏死:因为坏死组织内蛋白质少而脂质多,或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坏死后发生酶性水解而液化,坏死组织成液状。

如:脑、胰等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改变。

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往往聚集成片块状。

第二章组织损伤的修复六、论述题1、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是:肉芽组织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渗出物及炎细胞。

其中巨噬细胞产生PDGF、FGF、TGF-β、IL-1及TNF,及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吞噬细胞吞噬搬运细菌及组织碎片,同时放出各种水解酶分解组织及纤维蛋白。

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等。

其主要功能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1.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 梗死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 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五、简答题3.(1)白色血栓:主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2)红色血栓:主由红细胞构成(3)混合血栓: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构成(4)透明血栓:主由纤维蛋白构成4.(1)来自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栓塞。

(2)来自主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

(3)来自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4)来自右心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在右心压力升高的情况下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

(5)下腔静脉内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5.(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再通(3)钙化6.(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广泛性出血六、论述题2.根据梗死区内含血量不同分为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1)贫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等。

肉眼:早期,在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见出血充血带;数日后因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而变成黄褐色;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质地变坚实,黄褐色,出血带消失,梗死灶发生机化,初由肉芽组织取代,以后形成癍痕组织。

镜下:呈凝固性坏死,早期细胞尚可见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改变,胞质红染,均匀一致,组织结构轮廓尚存;晚期由于肉芽组织长入和癍痕组织形成,终被癍痕组织代替。

(2)出血性梗死病变特点常见于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支丰富或具有双重血供器官,如肺,肠等。

造成出血性梗死的先决条件是,在动脉阻塞之前,先有严重淤血。

肉眼:梗死灶质实,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后期由于红细胞崩解颜色变浅,肉芽组织长入机化,梗死灶变为灰白色。

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可见组织轮廓,充满红细胞,以后红细胞崩解;梗死灶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

3.(1)血栓栓塞①肺动脉栓塞影响:栓子小、量少无严重影响栓子小、量多出血性梗死栓子大猝死(机械阻塞、神经反射、体液因素)②大循环动脉栓塞影响:小无严重后果大梗死(2)脂肪栓塞影响: 器官栓塞或肺栓塞(3)气体栓塞影响:大量气体进入血液→猝死(4)羊水栓塞影响: 肺循环机械性阻塞; 过敏性休克; DIC第四章炎症2.炎症有哪些基本病变?各有何主要特点?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

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液体成分渗出、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

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3.简述脓肿和蜂窝织炎的区别?脓肿是限局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

蜂窝织炎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等疏松组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5.何谓肉芽肿?请举例说明肉芽肿的类型?肉芽肿是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其类型有:①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病引起的结核性肉芽肿;②异物性肉芽肿,如手术缝线引起的异物性肉芽肿;③原因不明的肉芽肿,如结节病。

六、论述题1.试述炎症的结局。

痊愈完全恢复,即彻底清除病因,融解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愈复,即以肉芽组织修复大面积的组织损伤。

迁延为慢性炎症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清除,在机体内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蔓延扩散蔓延扩散包括①局部蔓延,即病原微生物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

②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沿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病原微生物可进一步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行蔓延。

③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化脓性炎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病变特征?化脓性炎的主要类型及病变特点: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指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

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

积脓是发生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的化脓性炎,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

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脓肿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5.试述纤维素性炎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和结局。

纤维素性炎好发于粘膜、浆膜及肺组织。

其病变特点分述如下:⑴发生于粘膜时。

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

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咽部白喉与深层结合牢固,不易脱落,而气管白喉假膜易脱落,堵塞气管可引起窒息。

⑵浆膜的纤维性炎见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发生于心包膜者,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若纤维素不能吸收,则被机化,引起心包纤维性粘连而发生心包闭锁。

⑶肺的纤维素性炎见于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此时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纤维素、红细胞或白细胞。

若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则由肉芽组织取代发生机化,形成肺肉质变。

第五章肿瘤1.异型性: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 原位癌: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6.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转变为癌。

六、论述题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肿瘤性增生与病理性增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列表比较如下:肿瘤性增生非肿瘤性增生①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能力。

①增生的细胞、组织能分化成熟,并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②生长旺盛,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不存在,仍能持续生长②增生有一定限度,一旦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③增生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

③是正常新陈代谢所需或是对刺激和损伤的防御和修复反应,为机体生存所必须。

2.转移:是指瘤细胞从复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常见的转移途径有:(1)淋巴道转移如乳腺癌时,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首先到达同侧腋窝淋巴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

有时瘤细胞侵破淋巴结被膜,进入一相邻淋巴结并彼此融合成团块,还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入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