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效应总结
•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 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 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 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 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 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 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 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 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 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 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 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 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 法产生曝光作用。
•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 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 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3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直 接与某人、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 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 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 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 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 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 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 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表现: • 迷失自我 •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 镜像效应 • 例如,打哈欠的例子
2 曝光效应
•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 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 )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 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 familiarity principle)。对人际交往吸引 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 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 快。
•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普通的小学的校长 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 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 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 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 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 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 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 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 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
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
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 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 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 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 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 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 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 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 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 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 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 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 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
•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 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 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 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 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 色彩的晕轮。
•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 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 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 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 一种有趣的现象,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 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编辑A正在参加 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 样写毕业论文》;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 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 书”;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 卫平棋路分析》……
6 皮格马利翁效应
•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 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 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 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 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 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原 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在学习和 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 其实,这段描述不过是弗瑞尔从不同星 座的描述中各摘取了一句话。弗瑞尔从 而发现,答案并不需要很准,只需要看 上去很准就够了。这个实验所证明的心 理学现象日后被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即每个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 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 种描述空洞得可笑。据心理学家透露, 时下许多趣味测试玩的就是这个花招。
•
•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 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 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 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 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 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 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 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是由心理学家 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 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 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 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 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 己。
•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 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 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 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 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 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 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拿到这样一段测评 结果,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怎么这么准? 1948年,心理学教授伯特伦·弗瑞尔用它做 实验,蒙住了班上87%的同学。
7 富兰克林效应
• 别人对你心生好感的最好方法什么?心理学 家认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遵循美国18 世纪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教诲:“相比 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你的人 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一句话说,让别人 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 他们来帮助你。
• 心理学界乔恩·杰克尔和戴维·兰迪在1969年 进行了一项特别的研究。他们首先在实验中 让一些志愿者赢了一些钱。在志愿者离开实 验室后不久,研究人员又找到他们说由于资 金困难,希望他们把钱还回来。科学家最后 要求实验者评估对研究人员的好感程度。那 些把钱换回来的人产生的好感要大于另一组 得以保钱财的人。这个有意思的现象被称 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让大学女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 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 的其他人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 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 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 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 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 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
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 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 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 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 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巴纳姆效应
•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 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 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 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 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 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认为 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 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 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 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 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 界信息的暗示。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 特别适合她们。
• 起源:杂技师肖曼·巴纳姆的表演,“每 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 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心理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会 更强。
•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也叫 “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 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 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 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 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 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 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实 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
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 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评价对照片 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 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片,而非那些只 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
了喜欢的程度。
• 研究者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来说明简单 曝光效应。在一个学期开始时,研究者
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 明。这就是首因效应。
• 美国总统林肯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 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 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 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 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 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 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 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 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 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4 晕轮效应与刻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