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习题201505

第一章习题201505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可知性C.存在性D.客观实在性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唯心论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一元论和二元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论和唯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 )。

AC D.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6、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动物心理的形成B.语言的产生C.劳动D.人脑的进化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9、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D10、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任意性D.对象性1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层次性C.结构性D.客观实在性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3、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4、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的具体特性是( )。

A.客观的B.有限的C.可知的D.相对的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C.运动的D.实践的1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C.认识世界没有必要D.理论没有意义,实践才是最重要的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1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着的有价值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偶然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2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观点说明()。

A.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2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A.承认事物是相互联系的B.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 D.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总特征B.C.实质和核心D.唯一规律2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种做法()。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24、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称:“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掀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25、矛盾的转化是()。

A.向各自对立面转化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C.任何一个方向转化D.由坏向好转化26、“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性与局部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2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道路和方向B.源泉和动力C.形式和状态D.结构和层次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30、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31、在工作中防止“过”与“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把握事物的度B.确定事物的量C.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3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

A.质变的过程B.事物原有状态和性质的转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3、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同一性原理B.矛盾斗争性原理C.矛盾普遍性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34、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A.既前进又倒退B.既克服又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纯粹的否定35、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指事物中所包含的( )。

A.落后的方面B.促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C.旧质的残余D.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36、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3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8、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A.投身社会实践B.认识客观规律C.加强主观努力D.制订周密计划3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B.物质世界是由人创造的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40、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4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绝对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42、错误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们的错误判断B.人们的主观想象C.客观物质世界D.人们的思想偏见43、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

A.人脑所固有的本质属性B.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C.对物质世界有巨大反作用的能动活动D.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用思维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E.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C.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能为人们认识的E.自然事物3、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的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D.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E.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的一致性4、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5、下列命题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理在事先B.心外无物C.存在就是被感知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E.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

A.坚持联系的观点B.坚持发展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E.承认意识的能动性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A.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与生俱来的特征C.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D.人脑的分泌物E.知、情、意的统一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尺而已。

”古希腊哲学家克塞诺芬尼早就说过:“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特拉基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

”这些表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D.可以从客观世界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像出来的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