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一.电影之美1.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2.陈凯歌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讲述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的农家。

《黄土地》的成功在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天垠、气势磅礴的黄土地,安详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例如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

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3.奥斯卡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

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

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

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

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

1929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评选,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了第一次授奖典礼,共颁发了十五尊金像。

主要项目有: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

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

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

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

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

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

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二.建筑之美4.古罗马建筑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广场罗马广场是罗马市民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

城市越大,广场规模越宏伟。

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这样最重要的建筑,每座建筑前均有一排覆顶卷形廊柱。

正因为如此,罗马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装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

自从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在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等皇帝,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每个广场都比其前任规模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精致。

在罗马帝国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的成就。

罗马斗兽场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

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

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

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

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

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

5.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

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

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

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三.民艺之美6.中国结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知识;是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

它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它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

中国结始于先民的结绳记事。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罄结”、“鱼结”结合就成为“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

以此类推又延出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

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被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如“吉祥结”、“盘长结”等,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

这大概也是之所以“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故之一吧。

7.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

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吴自牧《梦梁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

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8.泥塑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

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