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导孩子读经典的方法

引导孩子读经典的方法

引导孩子读经典的方法读经典,很多妈妈说,我也知道好,但我的孩子不喜欢,没办法。

牛妈认为读经不同于兴趣班,兴趣班则可以完全由孩子说了算,而读经则应该完全由家长决定(而很多家长却是相反的)。

怎么说呢?我们也都知道读经教育是养正教育,是打地基的教育,而学校的知识还只能算是结构教育,兴趣班顶多算装修教育了,而很多家长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却是比孩子还热衷,到底是地基重要还是装修重要?没有孩子一开始是喜欢上学的,但为什么都还在上?原因:一是不得不上,二是大家都在上,孩子也就不排斥了,这是环境和氛围的力量。

我们拿读经来类比,其实读经也是一样的。

一:不得不读。

虽说读经不是万能的,但不读经也是万万不能;二:虽然没有象学校那样人人都读经的环境,但全国遍地开花的育心读经班已经说明我们在努力打造一个读经环境,尽量让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读经活动中来。

这个读经的环境和氛围是最难打造的,否则其它经典机构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平台呢?这也是育心创造的价值之一;三:我们并没有在孩子的上学习惯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孩子的确已经适应和习惯了。

如果今天孩子不想上学了,能表达大多数家长心情的恐怕只有五个字:不上也得上!然而在读经习惯的培养这一块,我们并没有象上学那样让孩子屈从,我们总能想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因为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事实也证明,好的引导方法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上学这一块,我们会绞尽脑汁变着法子这样去引导孩子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理应比培养孩子上学的习惯要容易,不是吗?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家长觉得培养孩子的读经习惯那么难呢?昱儒妈认为,关键问题还在于家长自己内心对读经的态度,你,愿不愿意让孩子读经(肯定会说愿意),愿不愿意跟孩子一起读经(很难说,因为还有很多家长是为了孩子而陪读的),因为读经是需要家长跟着一起读的,而上学不需要陪,往学校一交就好了,所以家长觉得上学比读经要简单轻松,其实最大的阻碍和困难就在这里,是家长自己没办法冲破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成长,不愿意去付出,所以才能找出这样的借口说孩子不要读不喜欢读,不是吗?当你坚定了读经的信念,走进育心,好好引导,育心里哪个孩子没有养成读经习惯?哪一个是半途而废了的?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把我曾经用过的读经引导方法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另外,也欢迎大家把自己实践过的有效方法贴出来,大家同学习,共进步。

努力,加油,坚持!1、耳濡法。

人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呢?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定力,坐不住,怎么学经典呢?让他多听。

听音频,听妈妈读,都可以。

最初的原则就让他边玩边听,音频可以当背景音乐似的循环放着,只要孩子的耳朵没堵着,即使他在说话,也能被吸收,小孩子就是用耳朵来学习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

孩子的大脑很神奇,海绵似的吸收,听多了自然就会了,慢慢也就有兴趣了,这是无为而为的学。

还有睡觉前的这个时段也可以再放一遍,只要孩子不反对就行,坚持放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适应,这样一周下来,同样的内容每天至少听了一到二遍,早已混了个耳熟。

那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听了呢?NO,仍旧要听。

一是为了强化记忆,二是新内容的话顺便正了音。

我们一定要了解输入原则及输出原则。

什么是输入及输出?我们小时候都做过数学题,一个水池,一边在进水,一边在放水,多长时间放满等等。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教大家这个练习题怎么做,是为了形象的说明一个问题,水池为什么会放满,是因为输入的水多了,水满则溢。

那人的听说功能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婴儿从出生到呀呀学语,是因为他听得多(输入)了,就渐渐会说(输出)了,而且还能懂(消化),并不需要我们一一解释给婴儿听再教他怎么说话。

所以学习经典,背诵与理解,这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要我们的输入量够,根本不需要着急。

2、欲擒故纵法及榜样熏陶法。

刚开始读经的家庭,妈妈先不要急于让孩子开始,只管自己读。

如果孩子凑过来,也不要说话,自己读自己的,如果孩子说话打断,就说:“妈妈要读书长智慧,想当一个更好更优秀的妈妈,读书的时候不能说话,一说话就会读错!”慢慢孩子就会习惯在你读书的时候不去打扰你,有时甚至会好奇,妈妈读的是什么呢。

这时可以把赖思佳姐姐读经的视频也放给孩子看(育儿宝典里有),告诉宝贝佳佳姐姐也是读经长大的哦,瞧佳佳姐姐多聪明多漂亮呀(建立孩子的学习榜样)。

过个几天,孩子听妈妈读的内容也听熟了,或许还会主动跟着你念。

如果宝贝也想要跟着一起来读了,也不要让他读,而且每次读完后,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说:“哇,妈妈读完了,妈妈好棒哦。

”孩子都喜欢争做棒宝宝,这时他肯定地说,我也要读。

这时给他制造门槛:“读经很好,可以改变气质,长智慧,但是却是需要每天坚持的哦,每天读一点点,你做得到吗?”孩子肯定会一口答应:“做得到”。

妈妈表示不相信:“算了,你还是别读了,妈妈一个人读吧。

”反正想尽办法吊孩子胃口,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妈妈再坚持个几天,宝贝天天看着妈妈这么轻松就读完了,孩子就会认为读经没那么难,这时再让宝贝加入进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读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一天两天的,所以家长不能急,要慢慢引导,不要在乎孩子还没开始的,养成习惯最重要,让孩子喜欢经典更重要。

也就是说一定要淡化目的,告诉孩子,经典不是让宝贝一个人读的,强调妈妈喜欢读经。

大人喜欢读了,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影响。

3、替换法。

6岁以下的孩子是以右脑的形象与直觉思维为主导的,我们经常说读经,有些孩子他并不能理解读经能做什么,而且读经又那么枯燥,所以前期难免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

我的做法就是:直接用“长智慧”代替了“读经”。

每天晚饭后牛牛就会说:“妈妈,我们要去读经班长智慧了。

”4、口号法。

简单有力的口号,不仅能给人强烈的印象,还能使人铭记于心。

我们在每周末的读经活动开始之前,都会让孩子们一起大声念这句口号:“吃饭长身体,读经长智慧”,让孩子明白读经的作用并达到强化。

5、激励法。

我们都知道语言及行为都是有无形的能量的,如果我们每天对自己说负面的话就等于在诅咒自己,如果我们每天对自己说正面积极的话就是在鼓励自己,一个受到鼓励的人会被激发出无限的潜能。

读经前的励志语:读经让我自信!坚持让我进步!我是积极的人,我一直在成长,我珍惜成长的机会!我在成长中获得智慧,有思想、有才华、肯坚持,我终将获得成功!我爱经典!我坚持读经典!我会成为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人!我相信自己!(内容可以自己编辑,用正面积极向上的语言即可)。

大多成功的优秀人士,我们翻阅他们的成功史,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目标,我相信每个人都不缺乏,缺乏的只是信念。

很多人都不明白信念是怎么一回事,信念,信念,简而言之,就是“相信+天天念”。

这样,念的内容就会根深蒂固的植入心灵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了。

我们坚持每天读经的目的不也正是为了让经典精神成为我们的信念,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吗?6、暗示法。

暗示也分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

我们要学习的是积极的暗示法,家长通过自己积极、快乐的语言或行为,让孩子接受积极的暗示。

比如说:每次读经结束后,我们说,哎呀,太简单了,这么快就读完了,我还没读过瘾呢,读经真舒服、真轻松呀等等这些暗示语。

假话说一千次也变成真的了。

另外,读经结束后,可以念一下“读经回向”,既有感恩心的培养,又对快乐读经的暗示是一种强化。

7、联想法。

成长中的孩子总会给我们一些惊喜,我们可以把平时一些优秀的表现都归功于是读经的结果。

比如:宝贝今天跟小区清洁工奶奶主动打招呼问好了,我称赞他:“真有礼貌,读经又让我们牛牛长了不少智慧了,妈妈真开心!”虽然我知道这是身教的影响,但在孩子面前,我还是把这个功劳归于读经典。

8、优越法。

放大孩子在同龄伙伴中的优秀,给孩子创造优越感。

有些孩子觉得他的同学都没在读经,他为什么要读?对读经很排斥和反感,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向孩子说明,读经马上就变成了一种优势:对呀,你的同学没在读,所以没有你优秀啦,你会主动向人问好打招呼,会向帮助你的人说谢谢,懂得尊重孝敬老人,还会主动帮助做家务......孩子的优点都可以拿出来比较,让孩子觉得这都是读经的结果。

9、搭档法可以跟孩子商量,今天读经,妈妈跟孩子配合做搭档,要么宝贝指妈妈读,要么妈妈指宝贝读。

因为需要两个人配合,所以也要求注意力相当集中。

就象二重唱一样,一个人没跟上就走样了。

只要孩子身心放松投入进去一遍,哪怕只是看或只是指,只要认真了,效果比强迫他念十遍都好。

因为他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是100%完全吸收,在紧张不开心的状态下可能只能吸收10%。

效果是哪个好,不言而喻。

9、搭档法可以跟孩子商量,今天读经,妈妈跟孩子配合做搭档,要么宝贝指妈妈读,要么妈妈指宝贝读。

因为需要两个人配合,所以也要求注意力相当集中。

就象二重唱一样,一个人没跟上就走样了。

只要孩子身心放松投入进去一遍,哪怕只是看或只是指,只要认真了,效果比强迫他念十遍都好。

因为他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是100%完全吸收,在紧张不开心的状态下可能只能吸收10%。

效果是哪个好,不言而喻。

10、奖惩法奖励,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宝贝都有状元本,姿势端正可以敲个姿势端正章,指读认真可以敲个读书认真章,声音好听又可以敲个声音好听章,这都是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当章累积到一定数目,可以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和要求,比如说带他去儿童公园玩,送个小文具或者小手工礼物给他都可以。

惩罚,我们一听到惩罚就会想到批评、恐吓、训斥、体罚等等。

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所以孩子也就想当然认为惩罚是不好的了,不管这惩罚是什么,孩子都会本能的抗拒、害怕和讨厌。

这里我用的惩罚呢并不是真正的惩罚,我就是惩罚孩子一天不能读经。

如果孩子读经的时候表现真的很糟糕,我会对他说:“惩罚你明天不准读经。

”孩子会对惩罚做出应激反应,他觉得惩罚的肯定是不好的,你惩罚我不要我读经,我就是要读经。

当然,家长说到就一定要做到,不能心软。

孩子一天不读经也不用太过于介怀。

当妈妈说到做到,孩子真的在第二天时被晾了一天,到了下次再读经时,就会表现很棒。

网上有一篇新闻:杭外女生收到17所海外大学通知书,这个女生的爸爸非常有智慧,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小时候对孩子的惩罚就用这一招:比如说,不听妈妈话就不给你书看,不好好吃饭就没书读等。

当然,这是在孩子已经建立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这一招,对我们爱书如命的牛牛也非常管用。

另外,有时候时间长了,奖惩法要换一种,让孩子有点新鲜感。

最近我们家一直在用的一种奖惩法是画笑脸。

一天画一个,一周下来,画满七个笑脸,周末就满足他一个小愿望。

平时我们就是带他出去玩,他也很喜欢大自然(他会把这个接触大自然的玩当作奖励哦,其实被我们忽悠了,哈哈,因为这也是我们喜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