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寿险市场浅析中国人寿上海保险研修院吴凌茜香港保险行业数据概览相对于只有20年左右市场化历史、还处在比较初级发展阶段的内地市场,香港保险业自1841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悠久历史。
2014年,香港保险市场保险深度达12.8%,保险密度达人均5408美元,在世界名列前茅;香港保险市场同时也高度国际化,2014年底44家人寿保险公司之中,有28家的注册地点来自海外。
香港特区政府保险业监理处2015年3月13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香港保险业毛保费总额达到3297亿港元,同比增长13.4%。
其中,2014年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4.9%,达到2858亿港元。
个人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收入增长23.4%,达到2138亿港元,但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收入下跌10.7%、达到488亿港元。
退休计划业务的供款录得11.7%的增长,达到191亿港元。
内地访港旅客新增保单逐年递增2005年,香港保险业监理处首次发布内地访客保险业务情况,数据显示2005年,内地访客的新业务保费占香港保险市场新造保费的比例仅为5%,2007年为6.5%,2008年为5.4%。
自2009年开始,内地访客业务在个人业务中的占比稳步提升,2009年为6.4%,2010年为7.5%,2011年为9.0%,2012年首次突破十个百分点,达到12.8%(附件四)。
此后内地访客保险业务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全年,香港地区923亿港元的新保险业务中,内地访客保单保费为149亿港元,占比16.1%,同比增长50.51%。
2014年,香港的保险公司向内地访港旅客发出159609份新造保单,保费总额为244亿港元,同比增长63.76%,平均每张保单保费约为15万港元。
其244亿港元的规模占2014年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1136亿港元的21.4%。
内地客户占香港保险市场新造保费从2005年的5%提升7个百分点至12%历经7年之久,而仅在2013年、2014年两年的时间里,该比例的提升幅度就已8.6个百分点,用两年的时间超越了此前7年的增长态势。
香港集聚世界顶级保险公司香港共有157家保险公司,其中94家经营财产保险业务,44家经营人寿保险业务,其余19家经营综合业务。
在登记委员会登记的保险代理商共有 2,487 家,个人代理人50,370名,以及负责人及业务代表27,320 名1。
在港的很多顶级保险公司都关注渠道策略、潜在消费者需求、品牌经营、产品特征和定价。
相对于大陆保险市场被几家公司主导的局面,香港市场竞争则相当激烈。
2014年,尽管香港最大三家1保险业监理处2015年9月30日数据公司占据42%的总毛保费,紧随其后的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接近两位数,但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做到一家独大。
正如其他东南亚国家与地区,人寿保险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是因为相对于北美与欧洲,香港的社会保障仍然比较有限,存储率相对较高,同时也是因为香港集聚着多家规模相应的世界顶尖保险公司,他们有着多样性的产品,更是通过销售渠道的创新,有效拉动需求。
主要的行业领军者同时也是强积金(Mandatory Provident Fund2)和其他储蓄方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保险产品)的重要提供者。
在香港排名前二十的保险公司都具有以下若干项优势:全球性布局、与多国顶级金融服务公司有着紧密联系、强势品牌效应、获取资本便捷、分销渠道多、产品涉猎面广、创新能力强。
而对其中一些公司而言,香港市场仅仅是全球布局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另外,很多规模小些的保险公司是其母公司的分支机构,属在港外籍机构。
其母公司在所在国往往也是行业领军者。
几乎所有这些领先的寿险公司都能保持强劲的港元保费增长,注重盈利性。
汇丰集团作为香港金融服务巨头,将规模、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
汇丰人寿保险(HSBC Life)拥有200多年的历史,横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其集团银行渠2《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简称《强积金条例》)1995年制定,有关附属法例亦於1998年、1999年和2000年通过。
强积金制度在2000年12月开始推行。
道网店密集的优势,毛保费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三倍,一跃成为香港寿险毛保费规模最大的公司3。
汇丰集团更是通过收购恒生银行,扩大其在银行业及寿险业布局。
友邦保险(AIA International)横跨整个亚洲,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寿险公司之一。
自2010年香港上市并将总部迁至香港以来,以毛保费计算,排居全港第二。
由于受2008-2009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原母公司(以美国为基地的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轰然破产,友邦保险受到牵连,也因为过于刻意追求利润,其保费增长缓慢。
但友邦保险在香港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一直以医疗与重疾保险产品最为突出,不容小觑。
排名第三的英国保诚保险公司(Prudential UK)以业绩稳健、分红更高而见长。
在香港经营的时间也最长,20世纪60年代进入香港市场。
目前英国保诚集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
已历经160多年,有丰富的人寿保险经营经验。
法国安盛保险公司(AXA)在香港提供人寿保险产品相对较晚,原本以资产管理公司闻名,1984年通过收购几家较小的人寿保险公司开始着手经营保险业务。
安盛保险在香港几易其名,2011年之前名为国卫AXA保险,2011年之后更名为AXA安盛保险。
32014年香港保险公司排名及市场份额表见附件一及附件二香港宏利保险(Manulife)虽然财务稳健,但连续多个财年的财报不及预期,其产品也愈来愈缺乏竞争力。
如果产品失去竞争力,客户也会流失,如同现在的富卫保险(FWD Life)。
富卫保险原先属于荷兰国际集团(ING)一部分,如今收归由李泽楷所属的香港顶尖私募Asia's Pacific Century Group旗下。
从2006年至2014年,港元保费增长幅度最大的两家保险公司均为中资——中银保险以及中国人寿。
中银保险为中银集团子公司。
中国人寿(海外)为中国人寿集团子公司,以多项指标来看,中国人寿也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
中资背景公司背靠大陆,受益于跨境金融服务的增长。
针对来自大陆的新香港居民以及大陆访客的保险业务成为其保费增长的强劲动力。
2014年毛保费超过2—6亿美元的跨国保险公司可以列一个很长的名单。
光大永明人寿保险(Sun Life)如同宏利保险(Manulife)一样,也是一家加拿大跨国公司,在亚太及美国都有很高市场占有率。
来自美国的大都会人寿(MetLife)为补充其在日本业务,布局亚太,也进驻香港。
忠利保险公司(Generali)源自意大利;苏黎世保险集团(Zurich Insurance Group)源自瑞士联邦;英国友诚国际有限公司(Friends Provident International)被Aviva 集团收购,他们同样在香港市场竞争。
香港保险增长势头强劲的原因2014年香港保险业毛保费总额达到3297亿港元,同比增长13.4%。
而2001年至2013年的整体寿险市场毛保费年复合增长率为15%,增长势头强劲。
有报道称,在香港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效寿险保单的总数达1000万张,即每名香港人平均拥有1.4张保单;若只计算劳动人口,该数字更达人均3张。
根据瑞士再保险的资料,在2013年,香港的保险密度为人均5002美元(寿险占4445美元,非寿险占557美元),保险密度排行亚洲第一,全球则排第六;保险深度则为13.2% (寿险11.7%,非寿险占1.5%),为亚洲第二 (仅次于中国台湾),全球则排行第三。
2014年,保险密度达人均5408美元,增长8.12%;保险的深度达12.8%,下行0.4个百分点。
虽然香港的保险市场相对成熟,但每年仍然取得可观的增长。
占整体业务比重86%的寿险业务在1992年至2013年间,毛保费年均增长率为15.1%。
究其原因,《中国保险报》刊登叶国燕、林树文题为《香港寿险市场持续增长的秘密》文章,他们认为,香港保险市场增长可以归结为人口特征的变化、银保业务迅速发展,以及近年内地客户来港购买保险。
引擎一:人口结构及特征变化香港是全球人口寿命最长的地区。
根据香港统计处的公布数据,2014年,男性和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2岁及86.9岁。
政府预计,至2030年,香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28%,较2012年的13%大幅上升,老龄化的情况日趋严重。
届时的供养比率会由5名适龄工作人口供养1名长者,减少至2人供养1人。
叶国燕、林树文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令市民对保障、退休及医疗类的保险产品需求增加。
同时,他们指出,根据非正式统计,香港约有一半人口是中产阶层,虽然中产定义十分广,难以取得一个标准的量度方法,但肯定的是,这批中产人士的数目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急速增加,他们的住房、教育等家庭开支庞大,而保险对于他们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比富裕阶层更需要审慎的理财及完善的规划,保险保障令他们在财务上更轻松面对生活上突如其来的变化。
富裕人士的增加也推动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根据香港花旗银行2013年3月18日公布的调查显示,拥有流动资产百万港元以上的富翁人数达73.2万人。
也就是说,每10个香港成人中就有1位富翁,百万富翁的密度堪称全球之最。
这一批人对于大额投保的需求较大,如一些大额的万用寿险,方便他们作资产配置和传承,一些高端医疗及危疾计划让他们享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近期一些香港保险公司就推出了最低投保额1000万美元的万用寿险计划,叶国燕、林树文所工作的单位中银集团人寿近期也录得高达人民币2亿元投保额的万用寿险,“富人险”已成为保险公司不可忽略的一环。
引擎二:银保占香港市场半壁江山销售渠道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成长。
香港的保险销售渠道主要有四大范畴,分别为银行、代理、经纪及直接渠道(包括直接邮寄、电话销售及互联网销售),当中以银行销售渠道的销售规模最大。
2014年,以新造业务标准保费计算,银行渠道占比接近55%,其次为占比30%的代理渠道,第三为占比14%的经纪渠道。
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3年的整体寿险市场毛保费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而主要银保集团的年复合增长率则达20%至30%。
由此可见,银保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香港整体寿险市场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香港的银保集团(银行成立保险公司并在其分行网络进行销售)以及其他通过银行伙伴销售保险的模式渐渐崛起,在香港人寿保险市场的占有率亦逐步提升并开始超越传统以代理人模式为主的保险公司。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字显示,2001年,银保公司的新造标准保费收入排名,已经进入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