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法律的传统
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以人为本,明德慎刑;权利等差,义务本 位;法尚公平,重刑轻民;恭行天理,执法原情;法自君出,权尊于 法;家族本位,伦理法治;以法治官,明职课责;纵向比较,因时定 制;统一释法,律学独秀;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立法修律,比附判 例;援法定罪,类推裁断;无讼是求,调处息争;中华法系,共同缔 造。
7、“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说:“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 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 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的轻重宽 严标准则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就 是主张在刚刚夺取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或是在刚刚征服的新的疆域 里,用刑应该偏于轻缓,以稳定人心;当国家安定、政局平稳时,或是 在政治稳定的邦国,用刑则应该平和适中,不偏轻也不过重。当国家出 现动荡不安时,或是在出现骚乱的地域,就要“重典治乱世”,用严刑峻 法来镇压暴乱,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应该说,这种“刑罚世轻世重”的 理论,是长期的政治统治和用刑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和政策的提出, 说明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阶层已经是深谙统治之术了。“刑新国, 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理论和做法,后来被融 入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一部分,对后世各 封建帝王用法用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重典治乱世”的理论,多次被 封建帝王用作实施严刑峻法的理论依据。
5、礼与刑的关系:
周朝的法,包括礼和刑两个组成部分,都是当时维护社会秩序、调 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规则。其中“礼”是积极的规范,是禁恶于未然的 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 进行处罚。也就是说,“礼”总是从正面主动地提出要求,对人们的言行 作出正面的指导,明确地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礼”的功能,重在“教化”。“刑”则相对处于被动 状态,对于一切违悖“礼”的行为,进行刑罚处罚。凡是礼所不容的,就 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礼的,也必然是刑所不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 为表里,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刑的功能重在,《法经》是为了维护君主制 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法律,是为了镇压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法律。
《法经》对于我国法制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1.初步确立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 地位。在当时对各国立法曾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就是携带《法经》入 相于秦,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 也有很大影响。《汉律》就是萧何在原来六篇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 增加《户》、《兴》、《既》谓之《九章律》。汉代以后历史封建法典 又是在秦、汉旧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而且都吸收了《法经》的基 本原则,把镇压农民反抗活动作为立法的主要任务。所有这些,都说明 《法经》的确是封建法典的蓝本。 2.《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法经》的颁布,标志着封建制的胜利。 《法经》的历史意义: 1.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封建成文法典。 2.是中国封建法典结构和内容的最初蓝本。从秦至清,可以以《法 经》为源头列出一个线索清晰的律系表。 3.是礼治制度破产和新兴法制秩序破土而出的典型标志,是礼法不 分、礼刑合一秩序打破的标志,推动了新的社会文明的发明。 附图:中国律系表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②礼不仅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利义务的准则,同时也是禁锢与约 束人民的武器,这是礼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夫礼,所以整民 也”,“以为民坊”,坊,就是堤防,认为礼的防乱,正向堤防一样,没 有堤防就会发生水患,没有了礼,就要发生祸乱。所谓“婚礼之礼废, 则夫妻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 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 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这就是 说,礼起着“绝恶于未萌”,“塞乱之所从生”的作用,因此,它不仅具有 法律的限制,而且还要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二、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的立法思想:
1)“天讨天罚”;2)“皇天无亲,惟德是辅”;3)“以德配天,明 德慎罚”
2、周礼的内容:
周“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所谓“亲亲”,是要求在亲族 范围内,人人都应亲爱自己的亲属,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做到父慈子 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亲疏远近,尊卑长幼都有明确的 次序。所谓“尊尊”,是要求在社会范围内,人人都要尊敬一切应该尊敬 的人,人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名分,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分野,有 明确的等级秩序。“亲亲”的核心是“孝”,“尊尊”的核心是忠。“亲亲”原 则所维护的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伦理关系。“尊尊”原则所维护的是以 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家庭成员都应以父家 长为中心;“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为中心,即所谓“尊尊君 为首”。尊尊为忠,亲亲为孝,这说明维护王权和父权是礼的核心。而 且,忠高于孝,国重于家。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 统一,伦理与政治的统一。
3、周礼的性质:
礼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奴隶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 体现,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等级制度和加强统治力量的重要 手段。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法的性质。当时周礼 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周公制 礼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
4、周礼的作用:
①礼不但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也确认了社会不同等级的地位和
权利,即起着“别贵贱,序尊卑”的标准作用。荀子说:“礼者,贵贱有 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 的礼,卿大夫有卿大夫的礼,士有士的礼。上下有别,等级森严,以保 证各个社会阶层不得僭越本分。同时,礼又是调整政治、经济、军事、 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各方面行为规则的总和。所谓“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群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 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周礼的内容 的确十分广泛,涉及社会国家的各个方面,直到个人的言行,当时社会 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礼的制约。
三、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1、李悝变法与《法经》 : 李悝,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前445年,魏文帝即位,任命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在魏国实 行变法,制定和颁行《法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典,也是 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李悝认为,统治者要富国 强兵和稳定社会秩序,必须鼓励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 产,增加封建国家和赋税收入。因此,他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 了“尽地力”和“善平粜”的经济改革方案。所谓“尽地力”,就是要求尽可 能地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谓“善平粜”,应当是好年成由国 家平价收购粮食,用以备荒;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借以平衡丰年和荒 年的粮价。李悝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按照“食有劳而 禄无效”、“使有能而赏必行”的原则,把禄为赐给有功于封建国家的 人。依此原则,他大力提拔和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该原则的 推行,意味着政治制度的大变革。 李悝在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的立法经验,为了推行“法治”, 编著了《法经》。《法经》原文早已失传,《晋书·刑法志》,只保存 了其篇目,共有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 法》、《具法》。 据历史资料的考证,李悝的《法经》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前四篇“正律”,主要内容是惩办“盗”、“贼”。《荀子·修身篇》 说:“窃货曰盗”、“害良曰贼”。可见《盗法》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法 律,《贼法》是防止叛逆、杀伤,保护地主阶级人身安全和封建社会秩 序的法律。《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 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网法》、 《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内容。 第五篇为《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和刑罚的规 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 第六篇为《具法》,也称减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 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从极其简单的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法经》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方 面,《法经》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政权的暴力武器;另一方面,《法 经》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和维护封建等级特权的暴力工具。在《法经》 中体现了法家的“重刑轻罪”的精神。并且,《法经》在严厉打击奴隶主 贵族势力的同时,还保留着大量奴隶制残余。
相提并论的。)商鞅改法为律,是有其历史根据的。历史发展到商鞅时 代 ,距《法经》的颁布已近百年。在这段时期,韩、赵、齐、楚各国 都实行了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要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阶 级力量的对比不同,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致,经历的曲折和丰富也不 尽相同。商鞅面对的秦国,其经济、政治状况较其他诸侯国都远远落 后。奴隶主贵族势力依然强大,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外部“诸侯卑秦”的 强大压力,促使秦国内部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在这样一 个国家实行变法,进行法律制度的改革,就势必更加强调适用法律的普 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所以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改革中, 是较为彻底和较为全面的一次,效果也最为显著。
后魏律—后周律 北齐律—隋律—唐律—宋刑统—明律—清律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强调适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商鞅 对法律制度的改革,是以《法经》为蓝本的。根据秦国变法的实际需 要,商鞅对《法经》作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制定了新的秦国法律。首先 是名称上进行了改革:改“法”为“律”,这决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而 且意味着封建法律制度在《法经》基础上的新发展。《说文》中解释 说::“律,均布也。”由“均布”的“律”代替“平如水”的“法”,其强调适 用法律的普遍性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是显而易见的。商鞅认为“国之乱 也,非其法乱也”,而是由于“无使法必行之法”。因此,商鞅突出强调 法律的“均布”作用。他在变法之初导演的“悬金移木”的故事就生动地说 明了这种思想。这是春秋末年以来,新兴地主阶级主张以“法”代“刑”思 想地继续和发展。(虽然它在法律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是不能和前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