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传统文化十二讲》课程论文模板

《中西传统文化十二讲》课程论文模板

3、中西语言文字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民族文化化特点。
教师评阅: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说明:
1、论文封面打印,正文部分手写。
2、论文自拟题目,内容应突出主题,观点正确,800字左右。
3、严禁抄袭,抄袭者成绩计零分。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中国近现代,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民主、科学与自由、平等思想的增长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个人的权利、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西方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人的自由和竞争能力,提高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精神。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稳定社会、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2、中西思维模式的主要区别及两者的融合
区别
1)天人合一和征服自然
2)家国本位和个人本位
3)忧患意识和宗法精神
4)持中贵和与分别对抗融合 Nhomakorabea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我们今天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该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共存共荣,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同时要避免现代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把中华民族的自然意识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形成新的伟大精神,这将成为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尽管中西方文明有很多的差异,但是到最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是相同的。
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就有很多对人和对神的讨论。我思故我在等等学说从某些方面反应了以人为本。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后来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都显示出了西方文化的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作为社会文化和国家治理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纵观它的历史发展,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体现:重人轻神,重现实轻来世西周时期,逐渐摆脱殷商之际流行的鬼神观念,“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丧礼》)。《周易》中将天、地、人并为三才,而以人为宇宙的中心,曰:“人者天地之心”(《礼记乐记》),到春秋战国,已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先秦诸子们也大都坚持人本的立场。儒家孔子用“仁“来界定人,云:“仁者,人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道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二十五章》)。“人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总之,在对“天”、“人”的关系思考中,这些先哲们已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辨思想的端倪,尤其是儒家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对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宰,儒家文化是否定天命论的,以人为本可以说正是其思想理论的一个基点。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不断得到进步人士的认同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尊君重民,以民为治国之本“民为邦本”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体现。《尚书》有云:“重我民”。“敬德保民”是周王吸取商亡的教训,提出的统治信条。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兼思想家管仲,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管子霸业》中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子谈治国策略正是从这种民本思想出发。《左传》中也记载了不少春秋时期诸国有识之士的“民本”言于神”。民本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就主张富民,亲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尤其是他“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统治者治国之要略,是历代贤明君主治国安邦之道。重人性修养,讲人伦之道在肯定人的价值同时,注重人的个性修养与人际关系的确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本”的另一个方面内容。对“人之本性”,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论语阳货》),肯定人性是可塑的,也是可变的。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不就下”(《孟子告子下》)。虽然历史上不乏有持不同意见者,但孟子的“性善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被广泛接纳认可。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儒家一直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人伦。
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印制
二〇一五年
论文题目
论文正文
1、中西传统文化溯源、差异辨析,中西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辨析
中西文化按地域来说其实也是,黄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在古代的黄河两岸,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可以活的很好,慢慢的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守住这里”的保守文化。而在地中海附近生活的人在海的附近就想去探索,去冒险,就有了一种激进的文化。所以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明总是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而中华文明则是一一种接纳者的姿态。中华文明也更为浪漫更为感性,西方文明则更加的理性。
湖南工学院
《中西传统文化十二讲》
课程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