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来西亚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57年8月31日独立。

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普特拉贾亚。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

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相对;东马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

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称为最高元首,政府由国会最大党或联盟领袖的首相所领导,政治体制是沿袭自英国的西敏寺制度。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

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亚洲四小虎”之一。

[1]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

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知识经济服务业亦在同步扩张。

概况国旗马来西亚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

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

国旗由十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

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

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

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

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国徽马来西亚国徽中间为盾形徽。

盾徽上面绘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盾面上的图案和颜色象征马来西亚的组成及其行政区域。

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剑,它们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兰丹州和丁加奴州。

盾面中间部分绘有红、黑、白、黄4条色带,分别代表雪兰莪州、彭亨州、霹雳州和森美兰州。

盾面左侧绘有蓝、白波纹的海水和以黄色为地并绘有3根蓝色鸵鸟羽毛,这一图案代表槟榔屿。

盾面右侧的马六甲树代表马六甲州。

盾面下端左边代表沙巴,图案中绘有强健的褐色双臂,双手紧握沙巴国旗。

盾面下端右边绘有一只红、黑、蓝3色飞禽,代表沙捞越州。

盾面下部中间的图案为马来西亚的国花──木槿,当地人称“班加拉亚”。

盾徽两侧各站着一头红舌马来虎,两虎后肢踩着金色饰带,饰带上书写着格言“团结就是力量”。

国花朱槿国鸟爱情鸟(犀鸟)首都吉隆坡人口约万(2011年7月,马统计局),面积达243平方公里。

具有观光和通讯两大功能的吉隆坡石油双峰塔(The Petronas Twin Towers)高达466米,曾占据世界最高塔多年,直到台北101塔的完工。

目前仍是亚洲最高塔之一,如两柄银色利剑直插云端。

吉隆坡还是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缩影,市内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庙随处可见,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政府行政中心:布城(putrajaya)位于吉隆坡以南25公里处,面积达49平方公里。

首相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于1999年6月迁入,2005年前搬迁完毕,人口约67,964(2010年)。

人口2833万(马统计局2010年)。

其中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其他种族%。

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

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1]马来西亚的人类发展指数为(2012年),处于高水平。

[2]国家格言“一个马来西亚(SATU MALAYSIA)”节日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农历新年(即春节)、花卉节、国庆节、哈吉节、屠妖节、圣诞节、圣纪年、“五·一”节、卫塞节、最高元首(在任)诞辰。

自然地理面积330,257平方公里。

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

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东马来西亚为砂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

马来西亚因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至6月及10至2月是雨季。

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3个州,包括西马的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城、霹雳、玻璃市、雪兰莪、登嘉楼以及东马的沙巴、砂拉越,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纳闽和布特拉再也(简称布城,联邦政府行政中心)。

历史简介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国。

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

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侵略。

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沙拉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国。

二次大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

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

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劳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迫使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第一阶段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着马来西亚。

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

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阶段伊斯兰教早在10世纪传至马来西亚,但直到14世纪和15世纪,三佛齐覆灭后不久,伊斯兰教才在马来半岛奠定根基。

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其中最突出的是马六甲苏丹王朝。

伊斯兰文化对于马来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受到马来民族的影响。

第三阶段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改写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在马来西亚建立势力的殖民强权,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紧接着是荷兰。

然而,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

1824年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

第四阶段来自英国的殖民者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大量引入华人和印度人的劳动者,以满足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所产生的殖民地经济需求,间接对马来民族的经济和职业上的支配势力造成威胁。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

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

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

华人惧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

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沙巴)宣告独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独立,并与马来亚联邦以同等伙伴身份(即国家身份)于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随着以华人为主导的新加坡的加盟,整个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数量也持续增长,当时华族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42%,和马来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

后来“马来人至上”的观念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马来族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华裔和印度裔被认为是承蒙马来族的恩惠。

马来族精英也开始惧怕以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会削弱他们占多数的人口比例,并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

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为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将会落后,而华族和马来族之间的问题就会永远获得解决。

于是在1965年8月8日,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执政联盟利用其国会优势通过决议,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这个举动迫使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8月9日宣布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

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

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巫统)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在1997年-1998年马来西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副首相安华去职所导致的政治不安所撼动。

2004年,国阵获得全民支持,历史性地以赢得90%国会议席,继续地执政,但直到2008年,国阵政府面对反对党的强烈抗衡,让国阵首次建国以来,失去国会3分之2的多数议席。

在野党以伊斯兰党,民主行动党和公正党为联盟,称之为民联。

民联的成立,强化了反对阵线的力量,但三党的政治理念不同一直受到执政阵线的抨击,而民联三党的未来取决于政治理念的共识。

经济概况上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

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同时实施马来民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旨在实现消除贫困、重组社会的目标。

1987年起,经济连续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

1991年提出“2020宏愿”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旨在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

重视发展高科技,启动了“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等项目。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出现负增长。

通过稳定汇率、重组银行企业债务、扩大内需和出口等政策,经济基本恢复并保持中速增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政府为应对危机相继推出70亿林吉特和600亿林吉特刺激经济措施。

2009年纳吉布总理执政后,采取了多项刺激经济和内需增长的措施。

如今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企稳回升势头明显。

2010年公布了以“经济繁荣与社会公平”为主题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并出台“新经济模式”,继续推进经济转型。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磁盘驱动器生产国。

普腾汽车在国内外的销量也与日俱增。

钢铁等重工业仍然是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之一。

胶乳和橡胶工业都是马来西亚的经济强项。

资源自然资源丰富。

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曾是世界产锡大国,但产量逐年减少,2004年锡产量为3500吨。

截至2005年1月1日,马来西亚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为亿桶,可供分别开采19年和33年。

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

盛产热带硬木。

农林牧渔上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

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济一度下滑,后采取刺激外资和私人资本等措施,经济明显好转。

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

重视发展高科技,启动了“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等项目。

通过稳定汇率、重组银行企业债务、扩大内需和出口等政策,经济取得较快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