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纺纱机
1-牵伸装置 2-吸嘴 3-喷嘴 4-筒子纱
3. 德国洛伊特林根双孔单 喷嘴纺纱装置
两根纤维条同时喂入一个牵伸单元,前 罗拉输出两根须条,分别进入叉状双孔喂 入管1、2,在管内汇合,双孔管前有一空 气涡流喷嘴3,利用高速气流对管1 中的 须条施加假捻,进入管道2的须条为边纤 维到达汇合点后一起参加芯纤维的假捻, 通过喷嘴后须条退捻,边纤维则以退捻方 向包缠在纱芯上,形成包缠纺。
喷气纺纱机
Novel Spinning Machines
二、喷气纱纺纱(Air-jet Spinning)
• 继转杯纺、涡流纺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纺纱; • 利用旋转气流来推动须条形成高速旋转的气圈运动,使之加
捻成纱;
• 加捻喷嘴固定不动,无高速回转件; • 纺纱速度是环锭纺的10~15倍; • 可纺纱支范围:29.2~7.3tex(20~80Ne);
1. 喷气纺的发展
• 1963年,美国杜邦,喷气加捻包缠纺,单喷嘴加捻,成纱
强力不高;
• 1970年,德国洛伊特林根纺织研究所,双孔喂入单喷嘴,
350m/min;
• 日本东丽AJS-101型、日本丰田TYS型; • 日本村田70年代研究,8年成功,1983年米兰ITMA上展出; • 1987年法国巴黎ITMA,村田No.802MJS; • 1989年中国纺机展No.881MTS,双加捻喷嘴; • 目前村田No.810涡流喷气纺,纺化纤、混纺、纯棉,纺速
• 品种翻改方便:只需调节牵伸部分工艺及加捻部分
气压;
• 织造效率高:除纱强稍低(10~15%),条干好; • 织物质量高:布面丰满,尺寸稳定性好。
喷气纺纱的缺点
• 由于高速纺纱和强控制的牵伸工艺使胶圈和胶辊磨损迅速; • 动力消耗比较高,需待解决; • 喷气纺纱对原料和半制品要求较高; • 喷气纺纱特殊的结构导致纱的毛羽具有方向性而不宜倒筒,
喷气纺纱的优点
• 纺纱速度高:纱条加捻转速可达20~30万r/min,纺
纱速度为环锭纺的10~15倍;
• 占地面积小:条子直接纺纱卷成筒子,卷装3~4kg,
机上设有电子清纱,纱疵少,流程短,占地比环锭 少40%;
• 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无高速件,噪声降低;
有吸尘装置,车间清洁;自动接头、处理故障、换 条筒,用工少;
5. 日本东丽AJS101 喷气纺纱机
双面下行式,四罗拉双短皮圈摇架 加压超大牵伸,须条由前罗拉输出 后,进入须条分离器,使纤维分离 成头端自由纤维,经涡流加捻喷嘴 加捻成纱。
1-前罗拉;2-纤维分离器;3自由纤维;4-加捻点;5-喷嘴
6. 日本丰田TYS喷 气纺纱机
• 双面上行式,使牵伸装置倒置,
第二喷嘴加上的是假捻,第一喷嘴使边缘纤 维作初始包缠,包缠方向与假捻方向相反, 退捻时外包纤维越包越紧,形成包缠真捻。
非自由端纺纱
MJS 卷绕
区
MJS喷气纱结构
MJS三罗拉牵伸系统
村田801、802、802H喷嘴区
MJS机喷嘴组成
MJS机N1、N2喷嘴导纱器截面
MJS802H喷气纺纱机
M纺纱原理
前罗拉输出的须条被加捻器负压吸入, 受空气涡流加捻。加捻器由N1、N2 串联而成,两喷嘴气流方向相反。
第二喷嘴气流旋向决定成纱 上包缠纤维的捻向,第一喷 嘴气流起包缠纤维作用。
前罗拉与第一喷嘴间须条 上的捻回方向与第二喷嘴 气流方向相同,即第二喷 嘴的加捻可传递到前罗拉。
400m/min;还可纺包芯纱和花式纱。
• 我国1978年产学研进行研究,SFA5802A、ZX872样机鉴定。
2. 杜邦包缠纺纱机
三罗拉单皮圈牵伸(中罗拉极细);皮圈套在前下罗 拉上,单区牵伸的目的是使纤维在牵伸部分扩展开来, 形成边缘纤维,便于喷嘴将纤维缠绕。成纱强力低, 蓬松性和弹性较差,未上市。
棉条由下向上牵伸,加捻器也为 双喷嘴结构。
1-后罗拉;2-皮圈;3-前罗 拉;4-喷嘴;5-引纱罗拉; 6-卷绕机构;7-筒子纱
7. 日本村田MJS喷气纺纱机
单面下行式,三罗拉双短 皮圈超大牵伸,双喷嘴。
四个区:喂入区、牵伸区、 喷嘴区、卷绕区
棉条塑料导纱器喇叭 口三罗拉牵伸区二个 喷嘴(N2加入假捻,N1 与N2相反的低速气流)纱 线从N2输出时假捻释放, 使芯纤维沿轴线,外纤维 包缠在外,形成纱线。
4. 日本东丽单喷嘴喷气纺纱机
前罗拉有一对输送皮圈,前方有引纱吸嘴2和假捻 喷嘴3,皮圈前端张开3~10mm,有利于纱条假捻顺利 传递到前罗拉钳口线,同时皮圈又能夹带边缘纤维前 进。
牵伸装置输出的须条进入上下皮圈组成的楔形空 间后,带状纤维条中间部分纤维受到假捻,两旁未受 捻的边缘纤维则受皮圈控制随之向前,当边缘纤维脱 离皮圈控制后,受到前方吸嘴吸引,即与捻纱条汇合, 共同受假捻喷嘴作用,接受假捻,须条离开后退捻时, 边缘纤维即包缠在退捻后的纱芯外层,形成包缠纱。
织物手感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