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摘要]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学科,对小学生而言,加强兴趣教学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使用兴趣。
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就在课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永恒课题。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结构优化、激发兴趣、熟读成诵、思维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一、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讲练结合,从而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
上课了,同学们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这一段时间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由旧知引出新知。
另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恰到好处的导人语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理想的导入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美的情境,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节课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有力地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兴致勃勃,乐在其中,很快进入课堂学习最佳状态。
让学生对课题中的标点符号引起注意发现问题,进行思考阅读,就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的中心。
教授新知是一堂课的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因此是讲授教学的主要部分。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最佳时间,调用最优化的
教学方法和精心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激发潜在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是老师认真专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思想、情感观点和意蕴,然后精心设计成教案,一厢情愿地把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现,从而失落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然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
一个人倘若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能心力专一,全神贯注。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人就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的。
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所固有的趣味性因素,语文课的内容有极其富于趣味的东西,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的。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引导。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这两种兴趣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间接兴趣的力量,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尽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稳定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好素质教育。
三、强化诵读训练,促进学生的语感能力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
话的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指导和培养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熟读成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态度。
不然,学生即使认真朗读课文,对其内容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到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激动之情难以产生。
所以,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涵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一定的韵味。
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们求知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者,把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让所有的孩子展开成功的翅膀,在色彩斑斓、广阔无垠的语文知识海洋中翱翔。
我坚信,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渴望学习语文知识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盛的果实。
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
尤其是“言”的活跃。
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程度,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五、激发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质疑探究心理
在教学中应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
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研究问题。
如对于同一个字,让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忆,然后介绍给大家,以寻求最佳记忆方法。
对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按不同的线索去分段,以发展学生思维上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倡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学习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
当然,质疑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有目的、有
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学生必能在质疑中掌握知识,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诵读训练、拓展思维空间,仅是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得的一些体会。
教师把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起点,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