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 凝集素
间接凝集反应
1、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2、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3、凝集抑制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可溶性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抗体
可溶性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待检样品
凝集
待检样品
凝集抑制
特殊的凝集反应
1、Coombs试验 2、自身红细胞凝集反应
抗人免疫球蛋白 自身抗体
直接Coombs试验
同种异型抗体
抗人免疫球蛋白
间接Coombs试验
双功能抗体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一)
双功能抗体 抗原交联物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二)
第三节 沉淀反应
一、液相沉淀反应 二、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反应
1、絮状试验 2、环状试验 3、免疫浊度测定
液相内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
抗血清 抗原
+—
抗原 抗体
+—
微量免疫沉淀测定
1、方法:免疫透射浊度测定法
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
2、原理:
散射光
检测器
入射光
透射光
检测器
凝胶内沉淀反应
1、扩散试验 2、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扩散技术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火箭电泳 对流电泳 免疫电泳
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T1 T2 T3
Mancini曲线
T1 T2 T3
Fahey曲线
Mancini曲线:K=C/d2 适用于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
Fahey曲线:K=logC/d 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
单向扩散试验的适用对象
有特异性单价抗血清 有已知含量的标准品 待检标本抗原蛋白质含量大于1.25g
双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的用途
1、抗原、抗体相对含量测定 2、抗原、抗体相对分子量分析 3、抗原性质分析
抗原、抗体相对含量测定
抗原、抗体相对分子量分析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分子量<抗体分子量
抗原性质分析
免疫电泳技术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一、病原生物学检测 二、同种异型反应检测 三、自身免疫反应检测 四、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五、药物血浓度检测
本章小结
1、凝集反应的类型、原理与应用 2、沉淀反应的类型、原理与应用 3、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思考题
1、应用血清学反应时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单向扩散试验与双向扩散试验有哪些区别? 3、补体溶血反应有哪些应用? 4、补体结合试验的设计原理如何?
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一、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二、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中的抗体主要 来源于血清,其检测多以血清为实验 材料,故体外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 为血清学反应(serologic reaction)。
经典血清学反应的类型
类型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溶血(菌) 反应 补体结合 反应
抗原 颗粒性 可溶性 红细胞 G-细菌 固定补 体抗体
中和反应
外毒素 病毒
抗体 凝集素 沉淀素 溶血素 溶菌素
辅助物
补体 补体
敏感度( g抗体氮) 0.01 5-10 0.001-0.3 (同上)
补体
SRBC 溶血素 抗毒素 靶细胞 中和抗体 靶细胞
0.1 0.01 (同上)
第二节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接凝集反应 三、特殊的凝集反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ml)1
2
3
CH50示意 4
补体结合试验
1、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
补体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阳性)
补体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不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原理(结果阴性)
补体未消耗
待检系统
指示系统(溶血)
第五节 血清学反应的应用
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对流免疫电泳——快速、半定量测定 火箭电泳——快速、定量测定 免疫电泳——抗原分析
第四节 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
一、溶血反应 二、补体结合试验
溶血反应
1、溶血反应原理 2、溶血反应应用
溶血反应的应用
1、总补体活性测定 2、C4活性测定 3、B因子活性测定
100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