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现状反思与论文篇一:小说教学现状反思与论文关于小说教学现状的反思与探究(摘要):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而出现的教学误区,来寻求一条适合的小说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说小说教学阅读引言小说,它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的描写。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又是重要的一部分。
而往往在小说教学这一板块上,却容易出现误区。
一、传统小说教学反思在中国,传统的教学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受到一种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自己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
按照这样的思想,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
这一点,在小说教学中就体现为采用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来进行教授,即: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样固化的四步骤教学就把丰富的小说教学搞得简单化,模式化。
小说由人物,情节和环境而构成。
小说中的人物多是虚构的,但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却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也有通过其他人物的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的。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想一想斗觉得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画面,可是传统小说教学课堂依据那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就把人物的分析进行的千篇一律,极其的忽略了人物的丰富性。
比如,在教授《故乡》时,许多老师把闰土分析为农民的正面典型,他勤劳,纯朴,受尽剥削阶级的压迫。
但是我认为,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自身的麻木愚昧,而这种麻木愚昧才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可是,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往往将其忽略掉。
再如另一个人物杨二嫂,因为她的尖酸刻薄,很多老师将其作为反面人物来进行批判,我觉得这样的教授显得过于的片面,因为这样的讲解忽略了杨二嫂她曾经也是美丽勤劳的这一点。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多是在现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造成的,正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过分的参照教参,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变为了一种很机械性的教学过程,只是去探求考试内容和出题方向,考什么,讲什么,不考什么,不讲什么。
而这种教学方法就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在对于小说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来一篇很美的小说,照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教授,学生哪里还有乐趣,哪里还有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二、正确的教学之路探求那我们应该去寻求一条怎样的教学道路来进行小说教学呢?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为学生创新潜能提供和创造各种机会。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
那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思考。
就拿莫泊桑小说来说,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想象出一个不同的结局。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寻求不一样的答案。
这样,课堂氛围会很好,各抒己见,形成不同观点。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我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这课时,就进行了人物分析。
“有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
另一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善良勤劳,敢于面对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强的妇女。
”这样开阔的教授思路,学生之间就会讨论不休,学生的思路很好,课堂氛围也就进入了一个较佳的状态。
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对于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有价值的,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大的方向,不能一味的点头,一味的肯定。
其次,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话语表达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文的学习。
那么小说中丰富的语言就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出发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是首先它是语言的艺术。
但是很多时候,小说课成为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课。
我认为小说教学要扎根于语言教学就是应该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老师能做的就是再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和品析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
例如上面说到的《项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结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早知道那个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的说出来,然后再在课下写出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小说中独特的情感。
再次,我认为小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
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而不是把小说中的人和事作“传记”和“新闻报道”式的分析。
同时,我们交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
老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学生的每一个发现。
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性的充分而真挚的尊重和关怀。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来,读出自己的思考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里面。
我认为小说阅读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三、结语小说是一种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应该做得是交给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一篇小说,而不是以老师的讲解来强硬的灌输给学生。
每个人对于同一篇小说的见解应该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小说独特的情感。
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1]二十世纪语文特级教师风格流派[2]二十世纪语文大师教育思想[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篇二:精教多学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浅议钦州一中语文组张敬华(内容摘要)生本教育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把教堂改变为学堂,以学生的实力情况为基础,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探究、合作,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辅以老师的精教,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拔节式提高,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下坚硬的基石。
(关键词)精教激趣主动性合作探究人教版高一小说单元的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
本单元的小说都是出自大师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处于当今这个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时代的严肃话题的小说不太上心,他们对动感画面的兴趣远超出文字的兴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讲解这些小说,以下是我的成败和我的困惑的总结。
外出学习的五天里,我让他们写了一篇读后感。
就是说,任选小说单元中的一篇,写读后感,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和感想。
回来后的第二天我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交换批改作文,让他们找出对方作文的5个优点,多多益善,还要找4个缺点,点到为止。
他们可以跟自己周围的同学讨论文章的得失之处。
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种读后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仅都能写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还很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确的理解,往后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作文,还能够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字迹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来评价一篇习作的好坏。
通过这种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课的效果更好。
当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语言功底显然较强,他们发现的文章的漏洞会更多,他们陈述对方问题的语言会更生动清晰,为了解决差距问题,我在理科班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式。
选出理科班的作文强手,让他们自组团队,由“小老师”去指导队员,一方面,“小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兼朋友,队员们更没有拘束感,可随意谈自己的难题,队员们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我感觉到生本教育的持续进行的难度在于克服学生的倦怠心理。
那么如何让他们发现其实“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也别有意趣?我考虑到的是开展活动。
我计划用两个课时上完《祝福》,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宿舍为单位,对该小说提至少一个问题。
结果文科班提出了很多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小说开头就写祥林嫂死了,而后来才详述祥林嫂的生活及其反抗过程,反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改称呼呢?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谁?为什么人们对祥林嫂是嘲笑而不是同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冷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我为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赞叹不已。
我让一个宿舍回答另一宿舍提出的问题,其他宿舍的’人可以援助自己喜欢的同学,给每个宿舍打分,八十分为起点,结果两节课的时间只解决了四个宿舍提出的问题,还很赶,学生流露出不满意的表情。
于是,在理科班那两节课,我调整了方案,不再打分,而是自由交流,他们自己互相交流,我和他们交流,结果还是比较赶地分析完了重点问题。
我的困惑在于我们该如何处理课程进度和学生活动的进度之间的矛盾。
我设计的课堂活动,内容除了把问题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还有让学生续写小说,并共同评出续写佳作,要求是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初衷。
上《边城》时,我留意到有同仁说学生不是太能理解那种淡化了物欲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但他们很喜欢小说的语言风格,诗意而唯美,喜欢活泼机灵的翠翠,于是,我布置了课堂作业,续写《边城》,即续写翠翠的爱情故事。
因为小说的结尾让人遐想联翩——“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
他们大部分都乐意看到翠翠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觉得孤苦伶仃的翠翠无依无靠太可怜,有的设想傩送忘不了翠翠,衣锦还乡后,娶了翠翠,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设想俩人婚后生了个男孩,长得极像天保,一家人甜甜蜜蜜。
他们的心愿是美好的,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天保没有白死,而是转世为人,得到翠翠和傩送的爱,兄弟俩再续血缘之亲。
我为此而感动。
我更为个别同学的理性分析而惊叹。
他们设想傩送即使回来了,也不可能娶翠翠为妻,因为傩送的父亲不能接受翠翠做媳妇,虽然他曾经有意和翠翠家攀亲,但一想到去世的大儿子,他心里就堵得慌。
翠翠和傩送注定有缘无分。
到此,我再点拨——在古朴的湘西,骨肉情谊是至上的,傩送愧对黄泉下的哥哥,不敢接受翠翠;他父亲失去亲骨肉,潜意识总认为这与翠翠有关,更不能接受翠翠,翠翠成了无辜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