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藏族舞蹈的看法与认识(中国旅游地理课后作业)——0151310413电力一班尹伊琳藏族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
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
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其中,我对藏族的舞蹈情有独钟,想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
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
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
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
“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
“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
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
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在每月初十,主要在五月,有时也在四月、六月、七月(李安宅列出的表中也提到六月初十和七月初十这两个日子),宁玛派喇嘛演出“羌姆”,以纪念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诞生在藏历猴年,因此,该年“羌姆”的演出规模空前。
尽管演出的“羌姆”中,这位圣贤及其八大化身(古茹八名号)总是担当主角,但我们从收集到的有关描述中可以断定,“羌姆”的演出形式在各个寺院里显然不同。
宁玛派主寺敏珠林每年夏季演出的舞蹈中,莲花生的八大化身都是主角。
在这个“羌姆”中拟人化的其他神灵是该派的三个主要护法神,统称为“玛曜三圣”或“玛曜三杵”,即:天母、大曜罗喉罗神和骑狮护法神。
库柏公布了他对西藏东部宁玛派寺院藏历七月初十为纪念莲花生大师而演出的“羌姆”的精确描述。
我们对其描述进行分析,再加上向我提供资料之藏人提供的其他资料并用藏语标音法来下个定义的话(我们引用的资料仅仅根据语音来标识),那么,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个“羌姆”的大致轮廓。
十名凶相神缓慢起舞开始了这个“羌姆”,他们的职责是用竹枝把在场地徘徊的邪恶精灵驱逐出去。
其后是八名舞者,据说他们是来自莲花生的神圣住所青铜山的精灵。
在一些寺院中,舞者为双数。
八名舞者不戴而具,每人身穿一件五片长袍和一件骨制围裙,左手挥舞法铃,右手挥舞达玛茹(鼗鼓)。
因此,他们与哈瑞拍摄的布达拉宫脚下举行的新年“羌姆”上的舞者十分相似。
与一般习俗(通常要求“羌姆”表演者严格保持肃静,但游方僧、白发仙翁和戴骷髅面具舞者这类插科打诨之人除外)相反,舞者一边唱着祭祀莲花生的歌曲一边翩翩起舞。
最后,他们要为来自莲花生住所的八大鬼卒开路。
参加“羌姆”的鬼卒数目可以是四名或十六名。
如果仅有四名,那么,每个面具都要符合四大瞻部洲白、黄、红、绿(或蓝)的典型颜色。
如果是八名,则两个面具应为白色,两个为黄色。
每个出场的鬼卒都手持一面法鼓,并用弯鼓槌击之。
当八名舞者再次返回场地后,莲花生八大化身簇拥着第九名舞者登场,他似乎代表莲花生大师本人。
根据库柏的描述,莲花生八大化身应戴猪头面具,而带着同样面具的侏儒伴随左右。
但这不符合西藏肖像学中代表莲花生八大化身的形象。
1.莲花生:白净皮肤,身穿华贵长袍,右手拿着鼗鼓,左手拿着镜子2.黄色释迦狮子(莲花生八名号之一),以传统的方式代表静思冥想中的佛陀3.粉色三眼愤怒金刚,右手握住金刚杵,左手拿着网或金刚杵,站在正吞噬一名男子的老虎背上4.莲花金刚,穿僧衣,戴僧帽,右手拿着金刚杵,左手拿着颅器5.狮子吼(以同样形式代表本尊金刚手菩萨):凶残的蓝色三眼神,手持金刚杵和网6.白色日光神:除了虎皮缠腰布外全身赤裸,右手拿戟,左手拿网7.爱慧:身穿华贵长袍,手持鼗鼓及颅器8.莲花生以传统的方式出场,头戴着典型的萨霍尔帽(盂加拉帽),右手拿着金刚杵和内有长寿瓶的颅器,胳膊上架着戟。
我们从库柏的描述中得知,与莲花生八大化身一起登场的第九名舞者拿着一面金扇和戟及内有长寿瓶的颅器。
九名舞者坐在为他们准备好的坐垫上。
此时,很多人向他们致意。
顺序是,在两名男孩的陪同下,一个怪里怪气的阿罗汉(和尚)走到他们的面前,随后是代表八瑞相的戴面具者。
接着是两组舞者,每组五人。
首先是五勇士上场,右手拿着鼗鼓是他们的特征。
他们的名字和所戴面具显然说明他们与五如来的密切关系。
·名字面具颜色·佛雄蓝色·大宝雄黄色·金刚雄白色·业雄绿色·莲花红色第二组是五大佛母或五大空行母,是五雄的妃女。
佛空行母大宝空行母金刚空行母业空行母莲花空行母她们每人都头戴五瓣佛冠,手持的鼓与鬼卒所持的鼓一样,只是体积略小一些。
她们用鼓槌击鼓。
与其他舞者一样,由男孩子装扮的五位佛母也唱了一支很短的赞歌。
在这两组舞蹈结束后,两个丑角(牧人和他的妻子)登场了。
他们手牵一头牛,男子拿着投石器,女子提着奶桶。
在他们竭力逗人发笑时,另有两人出场,向莲花生及其不同化身梵天和天王致意。
天王应是两大神王之一,他手持琵琶。
此时,莲花生八大化身起身表演一个舞蹈,而与他们一起上场的第九位舞者仍然端坐不动。
随后九人都返回寺庙中。
此时,八名舞蹈者再次人场唱歌,感谢莲花生大师参加这个“羌姆”。
他们退场后,“羌姆”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开始。
大黑天神以宁玛派崇拜的形式出场,其名为羯磨大师(功业大的中性怙主,护法神之一)、中性怙主或中性札协玛怙主。
在喇嘛教肖像画中,他是个黑色天神,右手握戟(或长矛),左手拿着心和网。
但在这个“羌姆”中,代表中性怙主的护法神却手握一串人心制成的念珠。
两个身穿短裤,头戴红帽的刀斧手走在他的前面。
七对装束不同的舞者作为侍从紧跟其后:两个带着猴脸面具、身穿红袍的佩剑妖魔;两名舞者身穿短袍,头戴插有三角形旗子的头盔;两名摩罗天宫的魔女披着长发,穿着黑袍,黑色是这类神灵的典型色彩;两名比丘身穿僧服,头戴扁平的金黄色帽子,这与更高层喇嘛祭司所戴的帽子相仿;两名黑帽僧穿着典型的盛装,每人手持金刚杵和颅器;两个“杰巴”(可能是王、主宰的意思),应该是“俗人之魂”,他们佩戴着剑,戴着插有三角形旗子的头盔;最后一对,似乎又是两名刀斧手。
“羌姆”以这些人物表演的舞蹈作为结束。
在节日的第二天表演祭祀金刚力士的“羌姆”。
从库柏的描述来判断,这个“羌姆”在很多方面与金刚橛舞有相似之处。
在四名装扮成骷髅模样的喇嘛表演一个短舞后,16个黑帽僧上场。
他们以向土地神供奉“神饮”(精美的饮料)作为“羌姆”的开始。
两名喇嘛分站在庙门人口处,其中一人端着放着银碗的托盘。
每位黑帽僧舞者都得到一只碗,第二个助手将它斟满酒或茶。
舞者将碗高高举起,向空中抛洒酒或茶,然后再将碗放回托盘。
此时,黑帽僧从舞者中穿过去,退下场。
几个童舞者将一个戴鹿头面具和一个戴牛头面具的两个舞者领入场内。
他们登场后,四个戴鸟头面具的“门卫”表演舞蹈,每人手持颅器和金刚杵,而后是两个“特殊守门卫士”表演的金刚力士舞。
其中一个戴着牛头面具,另一个戴着猫头鹰面具,所有的人都拿着金刚杵。
邪恶精灵旋转着,旨在毁掉舞蹈。
黑帽僧领舞者被其吸引后,舞蹈中的主角登场了。
23名舞者簇拥着金刚力士,他们其中有:6个门神,14名圣人(令人十分奇怪的是,他们当中竟有一些人头戴猪头面具),还有戴牦牛头、黄牛头和狼头面具的人物,人人都手持金刚杵。
几名助手将一张桌子搬进场地中央,桌上放着“林伽”(用面团捏成的人像,放在一个三角形的托盘中,作为人们心目中想象的邪恶,即魔鬼的俑像),桌前放着一张兽皮。
这个奇特的仪式与黑帽僧领舞者献祭“林伽”有关。
这位领舞者再次祈唤神灵。
当戴牛头面具的舞者在场地中央开始狂舞时,金刚力士及其侍从全部退场。
戴牛头面具的舞者用剑切碎“林伽”后,他们又重新上场。
这一群舞者每人都分得一块面捏的塑像(即:切碎的“林伽”)。
他们高举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分别朝四个主要方向扔去。
与大多数“羌姆”一样,这个舞蹈也以分撒“朵玛”(用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丸子)的仪式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