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摘要: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重大转折,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消费市场容量大、投资需求旺盛、储蓄率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是增长的有利条件。
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人口和就业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以及消除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主要有:1.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2.调整产业结构总的方向是改善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3.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只能先从缓解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做起,逐步缩小差距;4.不能也不必提出全国同一的城市化道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全面推进体制创新;6.正确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已经提前实现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增长目标,而且还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GNP翻两番。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8倍,每年平均增长9.8%。
今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第9个5年计划预定的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原预计的8%,并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在80年代末基本解决温饱后,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处于低收入国家与下中收入国家的边缘,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名列150名之后。
中国进一步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经济三步发展战略,在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和低水平的小康目标后,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将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现在正在着手研制21世纪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将要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GNP比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这意味着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起步阶段。
二、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并进的重要时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从生产力发展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看。
经过20余年的大发展,一般性工农业产品普遍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目的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向同时注重质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逐步转向集约型为主;经济发展的约束由资源、供给约束为主逐步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由协调比例关系为主逐步转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从经济体制的变化看。
经过20余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但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经济矛盾并未完全解决,新体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21世纪初改革将从破除传统体制为主转入全面体制创新的攻坚阶段,改革将涉及更为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其难度将大大超过前一阶段。
——从国际环境的变化看。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在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况后,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000年可望加入WTO,标志着世纪之交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将越来越直接。
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努力规避其风险,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应对的大问题。
三、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第一是消费市场容量大。
我国有12亿多人口,目前人均消费水平不到400美元,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出口总值只占国际贸易总额3%左右,还有很大的开拓余地;即使在出口环境不利时,仍可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凭借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目前处于基本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正向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迈进。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大规模开展,新兴产业的迅速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实施,中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重化工业方向倾斜。
加上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有着旺盛的投资需求,这也将带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
第三,中国有较高的储蓄率,预计21世纪初将保持35%以上。
中国将继续积极引进外资,但社会投资资金80%以上来源于国内储蓄,不会像某些过度依赖外资的国家那样,一旦国际资本流入发生问题就会陷入经济危机。
当前我国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够顺畅,是由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障碍。
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消除这些障碍,中国的投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从而带动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第四,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种趋势在进入21世纪的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劳动力成本低廉仍将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比较优势。
第五,经过第8个5年计划后期和第9个5年计划时期的强化建设,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已大大缓解,钢材、水泥、煤炭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供给充裕,而且节能、节材、降耗的潜力很大,能够支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
第六,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现在仅及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将会大量吸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以大大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速度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第七,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中国企业的效率会有较大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会有较大改善,这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已经有两个10年接近10%的高速增长,今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一高速,颇多争论。
一种意见以日本、韩国等国经验为例,认为随着发展水平提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今后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将转向中速或低速增长。
另一种看法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这一基本事实着眼,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市场容量拓宽潜力,高储蓄资金潜力,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并考虑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不衰的发展动力,认为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尽管不会继续像改革开放后20年那样以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仍可以在较长时间保持7%-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
后一种看法可能更接近实际。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是人口和就业压力。
中国虽然实行有效的计划生育,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口和劳动力每年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将长期存在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近几年城镇实际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在3亿农村劳动力中有1.5-1.6亿剩余劳动力。
统计分析,21世纪前10年仍是劳动力人口增长的高峰期,预计2005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将由2000年的8.6亿人增加到9.1亿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3亿人左右。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使单位投资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这些都预示着21世纪初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也成为制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一个因素。
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又一个人口负担。
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2%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0年将上升到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
21世纪初中国只能用较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资源来解决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遇到的老年人口负担问题。
第二是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中国拥有世界22%的人口,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和7%的淡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将进一步紧张。
中国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并不丰富,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石油,据预测,中国石油供求缺口2000-2010年将达20%-45%。
由于某些资源的短缺和价格提高,使中国有关工业品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速度在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城市大气中悬浮微粒的年、月平均值普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50%以上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80年代酸雨只在少数几个地区出现,90年代以来已扩张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尽管自80年代以来,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但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仍在迅速推进,人口在增加,而可用于治理生态环境的资源有限,因此在21世纪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严重。
第三,技术落后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更高。
这一环境变化,对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既提供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严峻挑战。
从产业竞争力方面分析,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尚可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而产业升级则要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产业,因此我们将在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面对更加开放环境下的国际竞争。
现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市场已被外国公司占领。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对外国企业和产品开放中国市场,但由于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政府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一样,要考虑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要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继续扩大开放的程度,又要适度保护高加工度产业处于幼稚期的发展,这就使中国面临着复杂的政策选择。
除上述制约因素外,还要考虑中国经济转型(数量型转质量型,粗放型转集约型等)对企业素质、技术开发和体制、机制支持的要求更高,消除增长的体制性障碍难度越来越大。
这些都构成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难点。
所以,期望21世纪初我国经济能继续保持前20年那样的平均接近10%的增长速度,也是不现实的。
如果在7%-8%平均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能创造出比过去在10%左右速度时更好的效益,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那将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吸引力的一个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