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
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解析第8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第9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对该市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答案8.C 9.D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10~11题。
10.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1.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第10题,从材料中信息“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第11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差,因而吸引人口迁往东部地区。
答案10.A 11.C
下图是2013年我国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甲
13.从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分析,该城市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人口大量迁移到其他城市
B.逆城市化现象
C.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第12题,市区人口数量=人口变动量/(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读图可知,甲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0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1%;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4%;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2%,从而求得甲城市市区人口约为1 000万人,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375万人,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250万人,所以B正确。
第13题,图中信息显示,2013年甲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机械增长率也为负值,说明甲城市少年儿童和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小,因此老年人口比重较大,C错;甲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老龄化严重,表明甲城市经济发达,所以D错;甲城市经济发达但却为人口的主要迁出区,可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可能是由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会使一部分人迁出城市,但甲城市经济发达,并不会出现大量人口向其他城市迁移的现象。
答案12.B 13.B
二、非选择题
14.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0.015 5.292
河南省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
答案(1)高外来人口增加
(2)低人口迁出
(3)增加经济因素
(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15.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解析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