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现状研究[摘要]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的基石和保证。

高职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课程开发如何满足特定类型教育及特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课程结构有机整合并做得扎扎实实,已成为制约工学结合模式推进的瓶颈。

文章就高职课程模式和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研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学结合的重要内容,更是学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依托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做社会调查,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掌握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做调查,了解它们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的建设情况,重点掌握它们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调研,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对该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不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矛盾。

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力求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学校的服务对象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地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所拥有的装备和所应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差异。

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然应该存在相应的差异。

据分析,地处大型城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服务区域广,课程内容的技术覆盖面应相对宽泛,课程内容在知识框架方面要有较大的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选修课设计,以满足不同去向毕业生的需要。

调研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不够。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整合。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多学科复合专业,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大纲规定设计教学内容,而必须依据学校的服务面有选择性地整合课程内容。

从调研情况看,课程整合是课程内容改革一个比较成功的方面。

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许多问题常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而专业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一种综合结构,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并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与岗位要求不符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

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就课程整合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原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整合;原传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原专业课之间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等。

2.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

通过对部分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方面的讨论与分析,发现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从部分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都是“I”型课程体系结构,缺乏灵活性。

从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大背景进行考虑,我们设计了既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又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同时具有一定选择性和弹性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如右图所示。

3.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模块化。

课程模块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独立模块,课程开发者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些组成教学计划。

课程模块具有衔接性、独立性、通用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课程模块开发是课程模块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组织、试点、评价等方面,难度很大。

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它将涉及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所以课程模块化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工程,所需经费较高。

就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模块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技能型课程,属于“工作规范中心模式”。

因其课程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比较容易实现。

二是理论型课程(含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属于“工作任务驱动模式”,实现难度相对较大。

课程模块化的开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有过课程开发经验,否则较难开展该项工作。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讲义和教师组织教学及学院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调研中对教学大纲的类型和内容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大纲逐渐丰富起来了,除理论课程外,实训课程、实习课程、社会调研、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有了教学大纲。

但同时,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教学大纲的内容不尽如人意。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处理教学大纲的内容时没有协调好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导致教学大纲出现“水分”以及随后产生的教育“不诚信”。

2.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在高职院校整体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建设的过程要注意:(1)教材的知识性(原理)内容要简约。

对高职教育来说,任何技能和技术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知识,而要讲清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强调基本操作技术。

(2)教材的内容设计要“贴近技术、贴近生产、贴近工艺”。

贴近技术,就是要求教材编制以生产实际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贴近生产,是指实训教学应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体现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贴近工艺,就是按照生产的工艺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3)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为了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标准等引入教学,实践教学教材每2~3年就应修订一次。

四、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施中的师资队伍情况分析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重点。

所谓“双师型”教师,从外延上看就是“双证”的结合;从内涵上看,就是这类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素质和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

专业带头人在四个方面区别于一般教师,即具备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工作责任心强。

目前,专业带头人往往缺乏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其对职教教师的要求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包括要有严格的职教教师任职资格。

职教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等级,并具有一定时间的职业实践;从企业或行业引入的高技能人才还必须经过师范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推进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开展以专业带头人、紧缺专业师资为重点的教师培训项目。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已受到广泛重视。

多年来高职院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建设了“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环境中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但从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向还不够明确,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开放的,这决定了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使用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的任务,还要能面向社会承担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等各项任务。

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是向行业、社会开放的教学体系,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及师资配备等都要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

六、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1.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符合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建构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推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下面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讨论:我们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

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实验←→实训←→比赛”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实物演示(或仿真演示),学生边讨论边实验。

实训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自试验,亲自寻求最佳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个性,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模式。

此外,我们还为学生创建了第二学习课堂,丰富了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竞争合作、开拓创新精神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

最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教学评价。

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以电子信息专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部分的评价为例,其考核评分表如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训教学部分考核评分一览表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技能培训证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迟迟未有电子信息类所有技能培训的等级标准,造成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致使课程标准无法制定,更谈不上教学评价了。

七、建议其一,在新一轮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服务特点,建议采用“树”型课程体系结构,以解决人才使用中适应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课程内容先进性和课程开发经济性之间的矛盾。

其二,在新一轮课程体系设计中,建议借鉴现有的课程整合模式。

它为课程内容整合构筑了良好基础,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教改成果。

其三,在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建议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教学资源三者的关系,协调好课程内容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四,在新一轮课程实施中,要继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二者将形成互动关系;教学评价应根据高职高专特点,优先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

[参考文献][1]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1).[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课题组.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EB/OL]/allfile/20050517/046.doc,2007-10-16.[5]胡仁杰.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综合性实践环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6]何苏勤,王建林.信息类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