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两首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
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 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
1 新课导入方法一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
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3.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
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
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
]方法二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
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
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新知构建一、初读诗文诗画并赏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寻:访问不遇:没有遇到。
言:回答,说。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云深:山深云雾浓处:去处)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诗文的节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
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
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指名回答。
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
预设:问:(你师傅到哪去了?)答:言师采药去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答:只在此山中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答:云深不知处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
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为“苦吟诗人”。
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
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
5. 展开想象,演一演(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
(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
(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指生读,齐读)3 课堂小结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
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
3.同位交流、补充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
4 作业设计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童()此()松()探()章()些()讼()隐()采()遇()药()稳()彩()偶()约()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1.寻.隐者不遇.()()2.松下问童子()....3.言.师采药去()4.云深不知处.()【答案】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探(神探)章(文章)些(一些)颂(赞颂)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二、1. 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
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3.言:说、告诉。
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1.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 新课导入方法一一、复习导入新课: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方法二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
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
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
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 新知构建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