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石柱涝区治理工程

重庆市石柱涝区治理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1对工程的认识1.1项目设计阶段1.2工作范围及内容1.3设计依据及主要标准、规程规范1.4 工程概况1.5 对项目的理解2勘察工作大纲2.1 工程测量工作大纲2.2勘察工作大纲3设计工作大纲3.1、主要依据文件3.2、主要规程、规范3.3工程区概括3.3、设计内容4总进度计划4.1工作总进度计划4.2工作详细进度计划4.3工作进度计划编制的原则5项目管理及质量保证措施5.1项目管理5.2 质量保证措施6 组织管理7工程设计方案初步设想7.1工程规模7.2设计洪水标准7.2工程总布置1对工程的认识1.1项目设计阶段根据北京希地环球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编制的《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涝区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文件》(招标编号:XDG-2018-049)的要求,为提交符合地勘和测量(1:500地形图)、初步设计阶段(含概算)、招标设计阶段(含预算)、施工图设计阶段(含设计变更、现场设计代表)等阶段的勘察设计工作的投标文件,特编制本文件。

1.2工作范围及内容根据《重庆市水利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水源和防洪工程前期工作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渝水办规计【2018】3号)文,本项目位于石柱县龙潭乡马武河(上游),由排涝隧洞0.45km,排涝河道0.3km,排涝渠道3.85km组成。

主要完成工程设计范围内的地勘和测量、初步设计报告(含概算)、招标设计图纸(含预算)、施工图设计图纸(含设计变更、现场设计代表)等工作。

1.2.1地勘和测量阶段依照招标文件条款,结合国家现行的勘测、设计规范,保障满足完成本项目各阶段地质勘察和设计各专业需要的测绘成果成图资料。

通过勘探和试验工作,查明各建筑物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有关物理力学参数,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为建筑物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应在认真进行调查、勘察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就工程的设计范围、规模、总体布置、主要建(构)筑物及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使排涝工程可靠、方案可行、造价经济,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

报告文字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图纸完整、规范。

1.2.3招标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和批复文件进行招标设计。

编制工程预算,设计深度执行国家及行业现行规程规范,满足工程招标需求。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

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和批复文件进行施工图设计。

设计深度执行国家及行业现行规程规范,满足工程施工建设需求。

1.3设计依据及主要标准、规程规范1.3.1 设计依据文件北京希地环球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编制的《重庆市石柱县龙潭乡涝区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文件》(招标编号:XDG-2018-049)1.3.2 主要规程规范1.3.2.1水文《防洪标准》GB50201-201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1995《水利水电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DL/T5051-96《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DL/T5089-99《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1.3.2.2.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1.3.2.3工程地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15《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DL245—2013《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166—2010《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2014《土工试验规程》SL237—200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9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3.2.4水工《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治涝标准》SL723-20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1.3.2.5 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进度设计规范》SL643-201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规范》SL487-201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规范》SL623-2013《水土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砂料试砼规程》DL/T5151-2001《水电工程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设计规范》NB/T35012-2013《水电水利工程碾压式土石坝施工组织设计导则》DL/T5116-2000 《水电工程混凝土生产系统设计规范》NB/T35005-2013《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DL/T5135-2001《水工混凝土钢筋施工规范》DL/T5169-20021.4 工程概况1.4.1 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石柱县龙潭乡马武河(上游)。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东接湖北利川市,南连重庆彭水县,西南临重庆丰都县,西北界重庆忠县,北与重庆万州区接壤。

龙潭乡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部,距县城63千米。

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0.45万人。

辖龙潭、都会、万宝、双河、木坪5个行政村。

1.4.2 工程建设条件1.4.2.1流域概况石柱县属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较少,四季分明,光热小时空分布不均,垂直气候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繁,具有春雨伏旱、秋(雨)绵、冬干等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1357.4毫米,最大年降雨1694.5毫米(1982年)最小年降雨1012.5毫米(1976年),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7%;多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高气温40.2℃(59年8月),最低气温-4.7℃(75年12月);多年平均日照1140小时,霜期185天,年总积温3419.6;多年平均蒸发量1227.5毫米,陆面蒸发量564.3毫米;多年平均风速0.86米/秒,实测最大风速12.0米/秒(75年8月)。

图1.4-1 新峰河流域水系示意图1.4.2.2水文气象条件石柱县属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较少,四季分明,光热小时空分布不均,垂直气候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繁,具有春雨伏旱、秋(雨)绵、冬干等气候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1357.4毫米,最大年降雨1694.5毫米(1982年)最小年降雨1012.5毫米(1976年),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7%;多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高气温40.2℃(59年8月),最低气温-4.7℃(75年12月);多年平均日照1140小时,霜期185天,年总积温3419.6;多年平均蒸发量1227.5毫米,陆面蒸发量564.3毫米;多年平均风速0.86米/秒,实测最大风速12.0米/秒(75年8月)新峰河流域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低缓丘陵地带。

地形、地貌和植被大体一致,受着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气候的相互影响,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丰沛、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常伏旱,秋迟且多连绵阴雨,无霜期长,热量充足以及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气象特征。

根据荣昌区气象局1959~2000年共42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8℃,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3.4℃。

多年平均降水量1089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65mm(φ20cm蒸发器)。

多年平均风速1.2m/s,风向多为NNE。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多年平均日照为1105小时,无霜期336天。

新峰河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与降水一致,6月~9月份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最枯流量出现在2月份,7、8月份流量最大,为枯水流量的6倍多,变化悬殊,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的年际变化不但较大,而且出现连续丰、枯年现象,丰水年径流量与枯水年径流量差别较大。

流域径流以地表水为主,来自大气降水。

新峰河上游建有6个小水库,规模均较小,集雨面积共57km2,本次径流计算采用扣除6座水库集雨面积后的实有面积。

1.4.2.3地形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石柱县地处渝东褶皱地带,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呈起伏下降。

县境为多级夷平面与侵蚀沟谷组合的山区地貌,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沟壑纵横。

地表形态以中、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

西北方斗山背斜、东南老厂坪背斜,顺北东、南西近似平行纵贯全境,形成“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

(2)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夏系构造带沉降带中部,区内西北属川中缓褶皱区,中部和南部为川东条状褶皱区永川帚状褶皱带。

螺罐山背斜走向北东50°~60°,南东端倾没于杜家坝一带。

两翼倾角不一,西北翼13°~26°,南东翼40°~63°。

区内断层多发生在背斜翼部,为平行岩层走向的压扭性逆断层。

区内构造节理裂隙有三组,多见于侏罗系砂岩层中。

(1)100°∠70°~75°;(2)190°~200°∠75°~83°;(3)340°∠40°。

一般裂面平直光滑,延伸性较好,擦痕明显,微张~宽张,浅部有水蚀痕迹及粘土充填,平均间距0.45米,属发育。

岩体质量指标RQD为67%,属较完整层状岩体。

(3)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岩性为:(一)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J3Xj)长石石英砂岩夹煤层;(二)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紫红色泥岩、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细砂岩;(三)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紫红、鲜红、暗色泥岩、灰色中厚层层灰岩、泥灰岩夹介壳灰岩、黄色砂岩及页岩;(四)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紫红色泥岩夹黄绿色粉砂岩、石英砂岩,本层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工程区仅厚20米左右;(五)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与不稳定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六)第四系冲积层(Q4al)块石及粘土、粉土;(七)残坡积层(Q4el+dl)紫红色粘土及粉质粘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