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建和营运管理社群的方法

搭建和营运管理社群的方法

搭建和营运管理社群的方法社群运营是个一门学问,随着这种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社群运营的技巧也层出不穷。

社群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思维模型,在《社群经济》这本书中,作者讲到社群工具的普及使人们能够突破现实的“熟人社交”,向陌生人群中拓展,出现“半熟社交”的新圈子;同时,社交圈子的拓展又能让大家非常方便地找到真正的知己与合作伙伴,建立超脱于现实的信任关系。

但是社群并不单单是拉几十个或几百个人在一个群里发发图片或视频,社群是将所有对的人连接在一起。

因此,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搭建社群对社群运营至关重要。

一、社群的搭建第一步,社群定位。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社群?通俗地讲,就是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

“对的人”就是要吸引精准的成员,而“对的事”就是要明确这个社群的主题。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社群?对成员来说,你把他们聚集在这个社群做什么?他们能获得哪些知识、服务或价值?对你而言,作为一个社群的主运营人,你希望从社群当中获得什么?是个人品牌的稳固和传播?是结交一群共同成长的小伙伴,还是提升产品的转化率?总之,建立社群之前一定要做好定位,尽可能地垂直在一个领域,比如英语学习、读书分享、亲子育儿等等。

只有人群、话题和方向相同,社群才能产出价值。

有了清晰精准的社群定位之后,第二步就是获得用户。

社群从0到1的难度大大高于从1到N,因为在前期得到种子用户的质量以及从中获得的价值,是整个社群运营的关键。

秋叶老师在他的畅销书《社群营销实战手册》中提供了四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真爱聚拢法。

社群一开始找人确实很难,没有人气的群是没人愿意参加的。

最开始可以通过邀请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先进来,为你增加社群的人气。

如果你有认真经营公众号或者微博,从真爱粉中挑选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可以和经常转发你的帖子或每次都来互动的粉丝多沟通感情,成为朋友,邀请他们成为你社群的成员。

第二,影响力聚拢法。

一般来讲,只要有“同好”就有社群建立的基础,在“同好”的基础上,如果能有一个带有一定影响力的领袖帮你振臂一呼,组建最初的社群就比较容易一些。

因为通常来说,在某一领域拥有影响力的人更容易建立起垂直领域的社群,你可以根据社群的定位邀请最优秀的人成为社群里的精神领袖。

第三,线上标签筛选法。

互联网上有大量可以聚集某一特征人群的场景,比如在某一人物微博下的评论区,某些特定网站或论坛的话题讨论贴等等,找好自己的定位,寻找这些场景,通过互动连接他们,邀请大家成为你的社群成员。

第一批成员聚集起来或许会花一点时间,但是基础打好了也是非常划算的。

第四,线下场景切入法。

如果你没有互联网上的资源,也可以选择从线下的场景切入,用场景找到潜在的目标客户。

比如同城举行的英语口语角、学校里的英语研习社等等。

消费者没有义务寻找你,找到他们才是你的责任。

通过线下邀请的成员,因为见过面,信任连接会更强一些,有利于你后期的社群运营。

当你积攒到了一定数量的成员,就进行到了第三步社群运营。

运营,是社群正式运作的开始。

运营的好坏,关系着社群的寿命,没有一个好的运营管理,社群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

社群的运营方法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一个社群从始至终要建立“四感”。

第一,仪式感。

社群是一个团体,必须要有群则,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秩序。

比如,社群成员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保证社群的规范。

第二,参与感。

社群运营,有高质量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越多成员参与就会越热闹。

因此,社群应多组织讨论、分享等活动,以保证在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第三,组织感。

社群要正常运行,社群成员就必须要有组织性,否则就是一团糟。

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的战斗力。

第四,归属感。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社群的灵魂,只有成员认同归属社群,这个团体才能长久。

因此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助、活动等,有利于保证社群的凝聚力。

社群的第一要素:同好,它决定了社群的成立。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共同认可。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比如爱旅游或者爱读书。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秦友团。

同好是我们找到同质的人的原点,但“同好”仅仅是一个社群成立的开端,要想真正存活、发展、壮大,还需要后面的几个要素。

构成社群的第二要素:结构,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很多社群为什么很快走向沉寂,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个结构包括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首先来看组织成员,我们发现、号召那些有“同号”的人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就是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比如微信。

再有就是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设立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是保证质量,二是让新加入者由于感知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最后就是管理规范: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管理,否则大量的广告与灌水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

所以,一是要设立管理员,二是要不断完善群规。

构成社群的第三要素:输出,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群主和群员就会选择解散群或者退群。

但也有一些人会再去加入一个新的“好”群或者选择创建一个新群,也有一种情况是群员不退群,继续留在这个群里,他会看一看这个群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如果观察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群完全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价值,他可能会在群里发其他产品的广告等等。

为了防止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这才是群员加入该群、留在该群的价值。

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会定期做干货分享、秋叶有课程和动手实践,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另外“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是一枝独秀,那走的还是粉丝经济路线。

构成社群的第四要素:运营,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这一点我们在第一期的知识彩蛋:怎样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社群中说过,一般来说,社群运营从始至终要建立“四感”:仪式感。

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

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

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

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拥有“四感”的同时,还有了规范、质量、战斗力和凝聚力,怎么可能不长久?构建社群的第五要素:复制,它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类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社群如果能够复制多个平行社群,会形成巨大的规模,在真正做出此举之前,请先回答3个问题:第一,是否已经构建好自组织?要考虑是否具备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

不能过于围绕中心展开,但也不能完全缺乏组织。

第二,是否已经组建了核心群?要有自己一定量的核心小伙伴,他们可以作为社群的种子用户加入,引导社群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否已经形成了亚文化?要形成一种群体沟通的亚文化,比如大家聊天的语气、表情是否风格一致?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大家可以根据这5个要素,给自己的社群打分,看看自己经营的社群都存在哪些问题或者漏洞?我们也会在后续的推送中和大家分享优化社群的方法和技能,欢迎继续关注。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构建优质社群的方法可以归结为:找同好、定结构、产输出、巧运营、能复制。

二、社群的管理管理社群里动辄几百人,成员很多,不可能个个都发挥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只关注一些经常冒泡的人,忽略大部分潜水者。

和企业管理思路一样,要管理社群成员,就要管理关键人物,通过关键人物激活更多成员。

但是和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社群不可能给每一个积极分子发工资、定绩效、进行日常考核管理,所以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如何调动社群成员的积极性?在《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这本书当中,作者建议对社群成员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有一定能量和威信,也愿意参与社群运营策划的成员,让他们加入社群的大脑运营团队,出谋划策,但不需要承担太具体的工作量。

他们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被落实,起到效果,会有成就感,也会感到自己得到了社群的认可。

如果有机会,应该给他们“发证”,承认他们是社群的专家顾问,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第二类是有一定的特长,愿意承担一部分社群日常工作的成员。

这样的成员我们建议不仅仅是给他们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封官”。

这一招也是向小学班主任学的,他们管理孩子的对策就是给你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小队长、小组长……有了名分,既给社群成员动力,也给他们连接社群其他成员的理由,毕竟有些社群成员比较排斥和不了解的人加好友。

这个“封官”也不需要那么正式,可以开脑洞想封号,比如像知识IP大本营,给早上坚持发语音美文的,封“首席声音官”;给坚持做内容整理的,封“首席整理官”;给坚持给小伙伴打赏的,封“首席打赏官”。

大家开心,甚至还主动想出官衔要我们封。

“官”不能随便封,要结合成员能力、意向、时间、沟通能力等综合考虑,这样才能让社群成员服气。

第三类是在一定区域内愿意组织线下活动的小伙伴,我们可以授予他维护“分舵”,给予分舵舵主的权限。

这样他们可以组织线下经常性的见面聚会活动,把社群成员之间的黏性真正激活,也大大节约了社群组织类似活动的成本。

给不同运营人才不同的管理模式,也重视了运营团队建设。

对于运营团队管理,该书的作者还分享了3个经验。

(1)建立运营观摩团制度对于一些适合做运营,但是对于运营还不了解的人,我们可以建议观摩团制度,让他们提前加入运营小组,提前观摩后台运营的氛围,并在大群中调动他们配合的积极性。

(2)建立运营复盘制度每次社群重要活动结束,相关负责人都要及时在群内交流感受,点评每个人工作贡献,征集改进的建议,提出优化的方向,好的复盘能够提高团队运营水平,也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运营团队要及时反馈,一旦发现运营团队有好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核心运营者要马上发现和指出,及时表扬,并鼓励团队中的其他人员予以关注,真诚学习。

这样运营成员会感受到彼此的优点,通过相互学习来成长。

(3)给予额外小福利运营团队为社群做了很多工作,那么也相应要有额外的福利鼓励和肯定。

不过很多社群是免费运营或者收费很低,不可能在物质上给运营团队很多激励,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例如,我们可以给运营团队成员“优先权”。

在社群活动中,在不影响公平原则前提下,有一些优先的大咖答疑、访谈、赠书、评论“上墙”的机会,可以适当向社群运营团队成员倾斜。

我们还可以向大咖申请,给社群运营团队成员提供私下免费提问、交流、优先约见面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