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学习指导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及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状况。
学习重点1.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及重要性3.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4.环境标准体系5.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学习难点1.环境标准体系2.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或者说,相对于某一主体的周围客体因空间分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系统,就是相对于该主体的环境。
对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科学定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是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是指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自然存在体;社会因素是指人类活动的创造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选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
二、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1)环境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
在环境影响评价时不能以单因素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依据。
(2)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区域性决定在研究和解决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时必须掌握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
2.变动性和稳定性(1)环境的变动性(2)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与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
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人类社会必须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相适应、相协调,即保持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3.资源性与价值性(1)资源性: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环境系统是环境资源的总和。
包括:物质性资源:指生物、矿产、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狭义的资源范畴。
非物质性资源:指环境所处状态。
不同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会提供不同的条件。
环境状态的有用性也体现了环境的资源性。
(2)价值性:环境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节环境影响的概念一、环境影响的定义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包括两个层次: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是研究环境影响的前提条件)②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是研究环境影响的根本目的)二、环境影响的分类1.按影响的来源分类: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2.按影响效果分类: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按影响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目的: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满足以下条件(5个):①基本上适应于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②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③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特征及其重要性;④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⑤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还应延伸至所评价活动开始及结束以后一定时段内的监测和信息反馈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依据各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定。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体可以是学术机构,工程、规划和环境咨询机构,但必须获得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行政机构认可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生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比如,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几个概念1.环境影响报告书(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生成环境影响报告书。
EIS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它提供了评价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和评价结论。
评价工作每一步骤的方法、过程和结论都清楚、详细地包含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7个):①建设项目概况;②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③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④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⑤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⑥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⑦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2.筛选(screening)与划定范围(Scoping)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工作对象:所拟议的活动。
工作结果:环境初评估报告。
基本方法(两种):方法一:根据拟议活动类型和大小确定,参照有关政策规定即可。
方法二:初步研究拟议活动,确定其影响重要性,根据影响重要性决定是否进行全面环境影响评价。
这有不同的判断方法,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判断。
划定范围(scoping)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应进行全面环境影响评价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四种基本功能。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命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用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是必须遵守的制度。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1.宪法中的有关规定2.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规定3.单项法和条例中的规定4.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行政法规5.环境影响评价法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1.规定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具有法律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过程4.分类管理和评价5.资质审查和持证评价制度6.公众参与制度7.跟踪评价和后评价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环境标准是指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它是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2.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4)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二、环境标准体系1.概念:环境标准体系:按照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分类与分级国家标准(GB- )和行业标准(HB-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环境标准按控制对象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其他环境标准只有国家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在全国范围或特定区域内适用。
地方环境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 在特定行政区内适用。
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制订地方环境质量补充标准;当地方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不适用于当地环境特点和要求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制订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标准体系概述(1)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值或排放量(浓度)。
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的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排放标准、液态污染物排放标推、固态污染物排放标难及物理滤染(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控制标准。
按其通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排放标推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环境基础标准:这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名词术语、符号、指南、导则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在环境标准体系中它处于指导地位,是制定其他环境标难的基础。
(4)环境方法标准:这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分析、抽样、统计、计算等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是制定和执行环境质量标推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统一管理的基础。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这是对环境标准样品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
(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为了保证污染物监测仪器所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污染治理设备运行的各项效率,对有关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各项技术要求也编制统一的规范和规定,均为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凡是环境保护法规、条例和标准化方法上规定的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余属推荐性标准。
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质量标难是制定污染物徘放标准的主要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中的指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程序和方法。
向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难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难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技术根据和方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三、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1.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原则和程序(1)制定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国家标准制定、审批、颁布,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建设需要适时进行复审,确认现行环境标准继续有效或修订、废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环境标准时(主要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项目,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项目,根据当地特殊条件和经济、技术状况,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负责审批、颁布和废止;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环境标准,需经上级协调,由相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