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

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回应,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对比。

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初步的比较,我们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1引言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涉及到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学说,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根据对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包括: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乐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

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加入了这股热潮,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书籍。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佛教也是一种哲学,本文称之为佛教哲学。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并且佛教也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

关于对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

”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相互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

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1】。

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

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

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

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唯心构造,或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才是客观的、唯物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但这样的看法并不被佛教徒所认同,因为佛法包括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对宇宙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看法,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且还包括有一整套的修行实践,这就是证法。

一个人若是完全地遵照佛法的教义去实行,最后他就会亲证到佛陀所说的境界,那时佛法的教义就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所以历代证悟了的高僧大德皆异口同声地称赞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的每一句经文皆真实不虚。

从需要客观实践的验证这一点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与佛教也都是相通的,而并不是相悖的,如科学家哈尔坦因所说:“有智慧的人将宗教和科学理论并用。

”李石岑教授,曾赴欧洲各国考察西方哲学,是我国较早介绍宣传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现代科学之父、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则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现在有些科学家已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2】。

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士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

”这在生理科学上也同样得到印证,加拿大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魂。

我们知道,佛教经论在论述世俗方面,指出众生正是以非物质的我执心识为因,而漂流于三界轮回的。

只有到证得最终的解脱果位时,心识才会全然转化成胜义的智慧。

虽然现在科学仍在飞速发展,但这些理论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诚如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所说的那样:“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足以推翻艾氏与史氏两人的‘生物有灵魂’理论。

”从浅层观察,外境和心识独立存在,而从深层次观察,外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心识的认识水平,换句话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外境,甚至于并没有外境这一客观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识的变现。

这心识有多层意义,在世俗上共有八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与科学仅理解到前六种,而对最超乎于八识之上,同时也是最深奥的胜义智慧更是未有涉及,从这也可见到在哲学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识)主义的观点是在盲人摸象了。

本文的两位作者是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教育成长起来的,而且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佛教哲学也是在最近几年利用业余时间作了一点肤浅的阅读,刚开始是采用批判的态度,凡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同的观点就想要进行批判,但越到后面发现自己批判不了,越来越感觉到佛教哲学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能更适用于当前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的时代特征【3】,但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相应,我们撰写了本文,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作为一个业余时间学习哲学的同志来说,要写这个题目是很难的。

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不可能去学习佛教的“三藏十二部”。

但我们找到一个比较简捷的办法,我们通过网上搜索,找到某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老师的哲学笔记【4】,我们认为它非常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观点,我们就以他的体系来逐条加以比较,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什么观点,而佛教哲学又是什么观点,让读者了解它们的差别。

2.1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者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包含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源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每一个哲学家都必须对此作出清晰的回答,由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派别。

如对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派。

另外在方法论的采用上,又可以划分为机械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佛教哲学认为,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造的问题,用对这样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派别更是人类矛盾产生的一个根源,是一种思维极端化的表现。

佛教哲学认为,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意识与物质都存在;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则物质与意识均不存在,二者都是空性,空性才是宇宙世界的本质,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因为有“空”,才会有“有”,有各种物质和意识的现象,这就是佛教哲学中“缘起性空”的道理。

物质与意识是“空”的两种属性,不可分割,既有物质就必然有意识,而且也不能区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

因此,它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极端的看法,均是错误的。

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

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

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

’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

’这就是佛教哲学对这两种现象的批评。

因为空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物质与意识是“空”的两种属性,因此,意识与物质均是不生不灭的。

但意识与物质均遵从“缘起缘灭”的因果法则。

认为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均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诸行无常),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但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各种现象(可称为法)都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诸法无我)。

因此,佛教哲学包含缘起性空规律、缘起缘灭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等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