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作者:孙振辉杜文君,江汉,冯世庆,王沛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自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30例行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余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随访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组30例术后所有患者根性症状明显缓解,根据姜宏等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保守组6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

手术组和保守组疗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校正χ2 检验,P<0.05)。

结论对于诊断明确的3个节段以内的FergusonⅡ型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该手术能够彻底解除脊髓压迫、缓解症状、稳定颈椎并有效避免该病复发。

关键词: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脊髓型颈椎病Treatment of Ferguson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nteriordecompres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on Fer-guson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diseases.Methods 36patients were enrolled,retrospectively,from July1989through December2005.All thes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late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derived cervi-cal radiculopathy,30patients took th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while the other6selected conservative treatment.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rom10months to2years,the radiculopathy syn-dromes of surgery group30patients were released enormously.According to the score system raised by Jiang Hong etc,all the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alleviated the syndroms after surgery(P<0.05);While the other6patients who treated conservatively had not alleviated the symptoms at all,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after the therapy(P>0.05).Conclusion It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the FergusonⅡtype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diseases by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plate internal fixation,especially when it was incisively diagnosed and the related levels were less than3.Key words:an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transport and fusion;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

CSM通常表现为颈痛、下肢硬瘫、步行困难、上肢痛、感觉异常等。

但有些CSM患者仅表现为上肢根性症状:患侧上肢疼痛、麻木、精细运动减弱、手肌萎缩等[1],使得FergusonⅡ型CSM容易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 disease,CRD)混淆。

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自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FergusonⅡ型CSM患者。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共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6~71岁,平均68.4岁。

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为3个月(1d~2年)。

其中22例主诉颈肩痛伴神经根刺激症状,9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根性痛,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肌肉萎缩。

体格检查:患者手部或上肢感觉障碍,Spurling试验阳性,上肢腱反射减弱、下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

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其中单纯间盘突出压迫脊髓30例,伴黄韧带增生肥厚6例,伴钩椎关节增生2例,伴关节突关节增生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有神 1)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组资助课题(043609011)经根管受累。

脊髓压迫节段:C 3~4 3例,C 5~6 9例,C6~7 14例,C7 T1 6例。

两节段均突出4例。

脊髓压迫部位:后外侧7例、前外侧21例、前旁正中8例。

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ASIA神经系统查体的方法,明确支配关键肌、关键皮区的受累神经节段[2]。

根据姜宏等[3]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评定方法进行评分,手术组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个月(3d~1年),其中由于外伤导致的急性间盘突出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

其余22例均经过6周正规保守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进行性加重而行择期手术治疗。

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为慢性FergusonⅡ型CSM患者,具有手术指征,但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采用1%利多卡因局麻,根据术前确定的病变节段决定手术切口,一般采用颈前横切口,常规颈前入路暴露至颈前筋膜。

C臂透视定位后,确定椎体中线部位,以朝向头侧5°~10°平行于间盘方向采用环锯截骨,取出椎体-间盘组织,观察截取间盘的突出情况。

采用弯头磨钻仔细磨除侧方残余骨性致压组织,枪式咬骨钳小心咬除间盘组织,神经剥离子小心探查颈椎管内其他致压物,用小刮匙潜行刮除残留致压物,探查椎管,注意有无游离间盘组织残留。

彻底显露脊髓侧方并显露颈神经根的起始部位,松解侧隐窝周围的粘连组织。

脊髓和神经根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然后行钛板内固定。

术后常规应用激素、甘露醇5~7d,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水肿。

卧床1d后开始床上活动,术后7d拆线,患者在颈托保护下可自由活动。

另6例行保守治疗患者,男4例,女2例,急性发作期给予扶他林片剂(25mg,tid)、同时静脉小剂量应用激素、甘露醇、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颈椎制动,严禁牵引、按摩等;持续用药2周后,疼痛缓解后方可用牵引、按摩等方法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门诊复查,每周1次;3个月后每月1次,根据患者颈、肩、手部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程度确定并指导患者的功能锻炼,适时允许患者恢复工作、学习等日常活动。

1.3 评定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评定FergusonⅡ型CSM疗效的统一标准,我们根据姜宏等[3]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主诉、工作和生活能力、手部功能以及体征等评定其疗效。

1.4 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所有随访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手术组、药物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采用自身t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校正χ2 检验和确切概率法。

2 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治疗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估。

根据姜宏等[3]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评估后发现,手术治疗组的30例患者术后所有患者神经根痛症状均显著改善,无明显颈部活动障碍、复发病例;手术前后颈椎病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保守治疗组的6例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见表1。

手术组和保守组治疗后两组疗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校正χ2 检验,P<0.05)。

表1 手术组和保守组治疗根性颈椎病的疗效比较3 讨论CSM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是55岁以上脊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一定致残率。

CSM的基本原因是脊柱退变导致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其他因素包括发育性椎管狭窄、动态脊髓受压、髓内结构动态改变、脊髓血运障碍等[4]。

此外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硬膜外血肿、颈髓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导致CSM。

CSM起病缓慢,早期缺乏特定的神经体征,容易误诊、漏诊从而延误诊疗时机。

1952年Brain等把CSM作为一种独立的疾患时,就曾指出CSM的诊断是一个挑战,因其临床表现各异并且容易和其他脊髓疾患相混淆。

典型CSM表现为三组症状:a)颈痛(axial pain)、颈部活动障碍;b)上肢短束神经症状;c)下肢长束神经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以出现胸腹部束带感、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

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CSM患者仅出现下肢受累的长束症状,上肢无或仅有轻微短束神经症状;有些CSM患者不出现下肢受累的长束症状,仅表现为类似于CRD的上肢神经症状。

为此,1985年Ferguson等[5]把CSM分为四种:a)以长束体征和症状为特点的脊髓综合征;b)以神经根症状为主的神经根综合征;c)兼有神经根和长束症状的混合型综合征;d)血管综合征。

但Ferguson的观点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临床众多的CRD患者可能不是单纯的神经根受累所致,而可能与椎管内的脊髓压迫有关,尤其是脊髓侧方受累产生的FergusonⅡ型CSM。

关于FergusonⅡ型CSM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我们认为,在颈脊髓侧方各脊髓节段发出神经根纤维之前,在脊髓内部存在复杂的编组过程,脊髓各节段可能通过复杂的中间神经元完成各个脊髓节段的联系、整合,这些侧方髓内走形的神经纤维或中间神经元――短束神经纤维损伤后就会出现类似CRD的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