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之所以想到讲这个题目,一是因为几天前女儿的一句话触动了我。

有一天,我们一起接孩子放学,在路上谈论起诸亮的《诫子书》,就一起即兴背诵,《诫子书》篇幅不长,只有几句话,可是我却没有背下来,自己感觉很不好意思,就自我解嘲地说,“唉,真是年龄大了,记忆力不行了!”谁知女儿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惭愧,她说,“不要强调理由,背不下来不是记忆力的事,是你很久没好好看书了吧?”没想到女儿一语中的,竟让我无言以对,认真想一想,我确实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读书了。

毛主席曾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少奇”,我现在是“三天不学习,都快让孩子瞧不起了”。

二是一开始组织干部讲坛,我就感觉很发愁,前思后想不知道自己能讲什么,平时还不觉得,一旦面对这真刀真枪的场面,才发觉自己知识很匮乏,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弱,一时之间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所以我今天讲这个与读书有关的话题,更主要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自我反省、自我鞭策和激励。

一、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发展的智慧结晶。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汲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

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已经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

下个月的23日,也就是2017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叫“世界图书与日”。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

从此书成为胆识和智慧的象征。

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

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巧合的是,4月23日还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巧合之外,则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后来应俄罗斯的要求加进了图书的容)。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就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参与此项活动。

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政府机关、图书馆、媒体、学校、社区等都会在这一段时间里,做一些赠书、读书、表演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二、中华民族有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历来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尊崇书香门第。

儒学先圣孔子以“学而优则仕”勉励人们读书,荀子更是以“劝学篇”启迪后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古人为了读书可以“凿壁偷光”、可以“头悬梁、锥刺股”、可以“囊萤映雪”,我们说这是勤学苦读的典,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乐在其中呢?要不然怎么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呢?我们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也无一不是勤学苦读的典,同时也都是把读书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了一生的挚爱。

主席一生勤奋学习,是个终生与书为伴、最善于挤时间读书学习的人,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更是终身勤读书、善学习,他教导我们“学习是前进的基础”。

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布里廖夫专访时谈到,“我个人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几年来,他在APEC会议、在G20峰会、在为推动“一带一路”进行国事访问以及在不同场合作重要讲话时,频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透出浓浓书香味,让中外人士敬佩不已。

克强总理则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有人问他,“你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他回答说,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

这些前辈和伟人,他们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习惯,当成了生命的追求和一生的热爱,也从读书中收获了成功、愉悦和幸福。

三、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从读书中收获愉悦和幸福读书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丰富我们的阅历,开阔我们的眼界。

通过书籍,我们了解世界,探究历史,分享他人的感受,体味人间的苦乐。

我们从书中汲取力量、从书中获得抚慰;在书中看到希望,也从书中读到责任。

当我们懂得了生命既脆弱又坚强,当我们认识到自身既渺小又伟大,我们就会拥有更为豁达的心胸,更加平和的心态,以及一种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的动能,到那时,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我们也会从读书中收获愉悦和幸福。

在全世界最热爱读书的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告诉孩子:读书是甜蜜的,应该抱着欣喜和愉悦的心情去读书。

俄国作家契诃夫写过一篇小说《打赌》,讲的是一个银行老板和一名年轻律师打赌,如果律师能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住满15年,除读书以外不跟外界有任何往来,老板就给他一笔巨款。

年轻律师同意了。

15年眼看就要过去,老板却因生意亏损无力支付赌注,想杀掉律师。

谁知进了密室,看到律师写下的一纸条,说他自愿放弃赌注,因为“这15年,读书已经使我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幸福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读书成为习惯时,你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生活不再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幸福。

四、国民读书现状和倡导全民阅读的重大意义尽管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尽管克强总理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但是,我们和以前相比,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书还是读得太少,距离建设书香社会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

(据说,国是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3本)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连续几年的国民阅读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每年不到5本书,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工具书,这对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同样,知识也能提升国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在看书,看哪些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书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民族气质。

任何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都需要以知识为助推器。

没有深厚文化积淀为背景的国家.其生命力就不能算强大。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与开创能力的整体提升。

而这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就是要下大力气促进全民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有利于传承文明,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铸。

全民阅读所带来的书香氛围,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丰润的营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和智力支撑。

所以我们要重视读书学习,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涵养民族精神气质,提高国民素质,铸就文化基石,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和创新意识。

五、全民阅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把读书变成习惯需要自我改变,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氛围。

克强总理已经连续三年把“倡导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体现了他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该法律的出台,被誉为是我国文化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喜事。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同时还规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当为公众提供书报阅读等多种公共文化服务。

这一规定对全民阅读具有重大的法治意义,也就是说,全民阅读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律,由此具有了国家法律地位。

这也为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提供了上位法依据。

用法律保障对全民阅读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推行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但是,阅读是心灵的对话活动,是思想的碰撞和升华,是心的旅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主动参与。

孔子主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我们首先要树立“为己读书”的阅读观,充分认识读书是启智开悟,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事,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为了发展个人在的精神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去阅读思考,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们大家都养成了主动阅读、经常阅读的习惯,将读书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全民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才不会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