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在语文教学上开展减负增效的一些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李莉
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

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

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

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

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

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感觉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我相机另外补充了一个事例之后,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在学期末我们来进行这方面故事的交流。

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

课后,许多同学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更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买了《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品三国》的书籍和影碟来阅读和欣赏,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一起讨论。

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

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其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
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阅读功利淡化了,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第三,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

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

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作为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完全可以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

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

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

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

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

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

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其次是共同感悟。

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

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

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

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挑选一些关于读
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

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引领学生回归经典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能还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积极作用,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