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考前练习题三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品德测评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 C改进作用 D选拔作用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B 2岁以后C 3岁以后D 4岁以后3、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 对偶故事法B 临床法C 道德两难故事法D 观察法4、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5、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 B.经济状况 C.教学水平 D.同伴群体6、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 B.道德行为 C.自律道德 D.道德情感7、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8、()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9、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B.言语型C.工具型D.敌意型10、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B.移情C.亲社会行为D.责任感11、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B.亲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玩伴团体12、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B. 社会参照C.目标参照D.自我教育13、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理想自我 D自然自我14、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高年级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15、()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 B道德信念 C价值观 D世界观16、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 B不同步性 C不平衡性 D均衡性17、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
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18、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 B攻击型 C压抑型 D不良品德型19、学生常常出现“犯错不自觉”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法制观念B、认识性质C、能力性质D、思想性质20、学生常常出现“有错不知错”说明内部存在()的矛盾。
A、心理素质B、认识性质C、能力性质D、思想性质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 直觉的情绪体验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D 个体的情绪体验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2、初中生的品德具有()的特点。
A 动荡性B 反复性 C. 稳定性 D. 可靠性 E 敏感性3、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A.理解B.练习C.模仿.D.信服E.内化4、道德情感的特征有()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A.社会风气;B.经济状况;C.同伴集体的影响;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E.家庭环境。
6、下列()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 社会技能B. 外表C. 性别D. 年龄E. 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7、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有()。
A独立性有所发展B具有闭锁性C个体差异明显D稳定性逐步提高E全面性有了进一步发展8、要能自觉地反思人生意义,个体的自我意识必须达到以下发展水平,具体为()。
A.自我控制能力高度发展B.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C.自我体验成熟D.独立意向的扩展E.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9、品德不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A缺乏自我教育能力B对自己的评价水平低,并有时候自相矛盾。
C自我控制力要比优秀学生差。
D内心的体验复杂多变。
E性意识发展与年龄不相符合。
10、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A、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B、营造良好的班风C、多开展集体活动D、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E、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技巧。
()2、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3、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观念。
()4、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5、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6、在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7、自我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
()8、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
()9、品德不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人格。
()10、德育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使用的时候每次宜采用一种方法,才能确保有好的效果。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替代强化2、想象性的道德情感3、角色采择4、自我监控5、品德不良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你认为道德判断能力该如何培养?2、同伴关系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何意义?3、你认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怎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较好?为什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联系实际谈谈目前阻碍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B5、D6、A7、A8、B9、D 10、B11、A 12、B 13、B 14、C 15、C 16、B 17、B 18、D 19、C 20、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E3、CDE4、ABDE5、ACE6、ABCDE7、ADE8、BDE9、BCDE 10、ADE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名词解释1、替代强化:在观察榜样和同伴行为时,榜样和同伴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表现这种行为的过程。
2、想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想象到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所激发起某种自觉的情感体验3、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4、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进行调节和控制,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律等形式。
5、品德不良: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如偷窃、流氓习性、打架斗殴、惹事生非等属于品德不良行为。
五、简答题1、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说服教育法说服是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榜样示范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
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本身也容易成为学生向往的、追随的对象,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起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
2、(一)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它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
克服自我中心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实践的基地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它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实践提供了重要情境和基地。
在同伴交往中,儿童能够得到那些有关对人我关系、矛盾冲突方面态度和行为自然而逼真的反馈以及积极、友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并且容易被同伴接纳或认可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和自律道德相对应的是他律道德。
它是出于对外界的恐惧,从趋赏避罚的角度出发来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它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
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且,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