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 Public Packet Switched Data Network (ChinaPAC)中国信息产业部经营管理的公用分组交换网。

它以CCITT X.25协议为基础,可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之间,终端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以及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于1993年建成投产。

分组交换数据网络(PSDN)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技术成熟,规程完备,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骨干网于1993年9月正式开通业务,它是原邮电部建立的第一个公用数据通信网络。

骨干网建网初期端口容量有5800个,网络覆盖31个省会和直辖市。

随后,各省相继建立了省内的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

该网业务发展速度迅猛,到1998年9月,用户已超过10万。

从网络开通业务至今,分组交换网络端口从5800个发展到近30万个,网络覆盖面从31个城市扩大到通达全国2278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组数据网相连,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ChinaPAC的开通,大大方便了金融、政府、跨国企业等客户计算机联网,实现了国内数据通信与国际的接轨,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满足了改革开放对数据通信的需求。

什么是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为适应计算机通信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通信手段,它以CCITTX.25协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终端、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局域网间的通信,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

分组交换网是数据通信的基础网,利用其网络平台可以开发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传真存储转发、数据库检索。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X.25协议是CCITT(ITU)建议的一种协议,它定义终端和计算机到分组交换网络的连接。

分组交换网络在一个网络上为数据分组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由。

X.25是一种很好实现的分组交换服务,传统上它是用于将远程终端连接到主机系统的。

这种服务为同时使用的用户提供任意点对任意点的连接。

来自一个网络的多个用户的信号,可以通过多路选择通过X.25接口而进入分组交换网络,并且被分发到不同的远程地点。

一种称为虚电路的通信信道在一条预定义的路径上连接端点站点通过网络。

虽然X.25,吞吐率的主要部分是用于错误检查开销的,X.25接口不可支持高达 64Kbps 的线路,CCITT在1992年重新制定了这个标准,并将速率提高到2Mbps。

X.25的分组交换体系结构具有一些优点和缺陷。

信息分组通过散列网络的路由是根据这个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进行选择的。

用户可以与多个不同的地点进行连接,而不象面向电路的网络那样在任何两点之间仅仅存在一条专用线路。

由于分组可以通过路由器的共享端口进行传输的,所以就存在一定的分发延迟。

虽然许多网络能够通过选择回避拥挤区域的路由来支持过载的通信量,但是随着访问网络人数的增多,用户还是可以感觉到性能变慢了。

和此相反,面向电路的网络在两个地点之间提供一个固定的带宽,它不能适应超过这个带宽的传输的要求。

X.25的开销比帧中继要高许多。

例如,在X.25中,在一个分组的传输路径上的每个结点都必须完整地接收一个分组,并且在发送之前还必须完成错误检查。

帧中继结点只是简单地查看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信息,并立即转发该分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在它完整地接收一个分组之前就开始转发。

帧中继不需要 X.25中必须在每个中间结点中存在的用于处理管理、流控和错误检查的状态表。

端点结点必须对丢失的帧进行检查,并请求重发。

X.25受到了低性能的影响,它不能适应许多实时LAN对LAN应用的要求。

然而,X.25很容易建立,很容易理解,并且已被远程终端或计算机访问,以及传输量较低的许多情况所接收。

X.25可能是电话系统网络不可靠的国家建立可靠网络链路的唯一途径。

许多国家使用X.25服务。

与此不同,在一些国家获得可靠的专用线路并不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大多数电讯公司和增值电信局(VAC)提供X.25服务,这些公司包括AT&T、US Sprint、compuserve、Ameritech、Pacific Be1l和其它公司。

还可以通过在用户所在地安装X.25交换设备,并用租用线路将这些地点连接起来,来建立专用的X.25分组交换网络。

X.25是在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协议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来解释x.25的专用术语是不同的。

这种标准在三个层定义协议,它和OSI协议栈的底下三层是紧密相关的:物理层它称为X.21接口,定义从计算机/终端(数据终端设备,DTE)到X.25分组交换网络中的附件结点的物理/电气接口。

RS-232-C通常用于X.21接口。

链路访问层定义象帧序列那样的数据传输。

使用的协议是平衡式链路访问规程(LAP-B),它是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协议的一部分。

LAP-B的设计是为了点对点连接。

它为异步平衡模式会话提供帧结构、错误检查和流控机制。

LAP-B为确信一个分组已经抵达网络的每个链路提供了一条途径。

分组层定义通过分组交换网络的可靠虚电路。

这样,X.25就提供了点对点数据发送,而不是一点对多点发送。

在X.25中,虚电路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条虚电路在穿越分组交换网络的两个地点之间建立一条临时性或永久性的“逻辑”通信信道。

使用一条电路使用可以保证分组是按照顺序抵达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按照同一条路径进行传输。

它为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提供了可靠的方式。

在X.25中有两种类型的虚电路:临时性虚电路将建立基于呼叫的虚电路,然后在数据传输会话结束时拆除。

永久虚电路在两个端点结点之间保持一种固定连接。

X.25使用呼叫建立分组,从而在两个端点站点之间建立一条通信信道。

一旦这个呼叫建立了,在这两个站点之间数据分组就可以传输信息了。

注意,由于X.25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因而分组不需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虚电路为传输分组通过网络到达目的地提供了一条通信路径。

然而,对分组授予了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可以被连接源地和目的地的信道鉴别。

X.25网络易于安装和维护。

它是根据发送的分组数据来收费的,在一些情况下,还会考虑连通的时间。

牢记,其它一些服务更适合于高速局域网传输(例如帧中继)或专用连接。

X.25网络只是一个以虚电路服务为基础的对公用分组交换网接口的规格说明。

它动态的对用户传输的信息流分配带宽,能够有效的解决突发性和大信息流传输的问题,可以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有效的差错控制。

该分组交换网一般只用于要求传输费用比较少,而远程传输速率要求又不高的广域网使用环境分组交换网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开放多条虚电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功能和先进的误码纠错功能,网络性能最佳。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是中国电信经营的全国性分组交换数据网,网络已直接覆盖到全部地市和绝大部分县城,通过电话网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的所有城市,用户可就近以专线或电话拨号方式入网,使用分组交换业务。

分组交换的特点–传输质量高–可靠性高具有动态路迂回功能,网络发生故障时,只要还有一条通信路由,交换机就可选择无故障的路由传输分组。

–线路利用率高通信网络资源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可以进行速率、码型、规程的转换,允许不同类型、不同速率、不同编码格式和不同通信规程的终端之间互相通信,可采用流量控制措施CHINAPAC提供的业务功能CHINAPAC提供两种基本业务交换型虚电路(SVC)用户通信时,通过呼叫建立虚电路,通信结束后释放虚电路。

交换型虚电路使用灵活,每次均可以与不同的用户建立虚电路,通信费与通信量有关。

CHINAPAC可以为用户开放多条虚电路。

永久型虚电路(PVC)永久型虚电路类似于固定专线,由用户申请时提出,电信部门固定做好,用户一开机即固定建立起电路,不需每次通信是临时建立和释放,使用于点对点固定连接的用户使用。

CHINAPAC提供的其它业务优先级分组、多网络地址、忽略检查本地地址、计费转移、助记名编址、虚拟专用网、分组多址广播。

CHINAPAC支持的用户接入协议CCITTX.25、X.28、X.29、X.32、X.3、X.75协议等。

IBM SNA网络协议、T3POS、令牌环、帧中继、TCP/IP协议等。

用户入网方式和通信速率1.拨号入网:在电话机上并接调制解调器(modem)拨号入网,用户需申请一个入网身份识别码.可分为X.28异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或X.32同步拨号入网,拨号入网的速率为1200-9600bps向下自适应。

2.专线入网:租用一对市话线路连接到局端分组交换设备,其通信速率为600bps~64kbps.可分X.28异步专线进网或X.25/SDLC同步专线进网,进网专线又可分为模拟专线和DDN数字专线。

模拟专线时,速率1200-19200bps.DDN数字专线时,速率1.2-256Kbps分组交换网是安全、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平台。

分组交换网以先进的现代电信网为依托,网络为网状网和星状网相结合的两级网,网络具有路由迂回功能,可靠性和抗误码性能较佳;分组交换网具有先进的集中网管中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满意服务;分组交换网主要采用进口设备,系统处理能力强,全网功能统一,可以平衡地过度到宽带交换网,是进行数据通信的理想选择。

近年来,中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建设速度很快。

电信部门建立CHINAPAC,CHINADDN,CHIANFRN等数字通信网络,形成了我国的公用数据通信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l993年9月开通,l996年底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1)网络状况分组交换网是邮电部门建设和发展最早的基础数据通信网络。

分组交换网以CITTX.25建议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计算机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分组交换网是一种基础的数据通信网络,在其网络平台上可以构架各种增值业务,如: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传真存储转发等。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

目前骨干网之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

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连,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

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ANI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以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