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高静执笔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高静执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是由区教研室牵头,区小数蓝青工作坊成员为研究主体,区内各校参与的区域性研究课题,下属6个子课题。
从课题策划到批准立项,从开题论证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期间,我们能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了选题、行动、初步形成结论三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工作汇报如下:一、完善选题,明晰方向本课题的选题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完善选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2009年9月,我们确立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着重想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向省教研室递交了申报表。
2010年4月市教科所下发了省教研室批准立项和组织开题立项论证的通知,批准的课题名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0年9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磋商和研究,以及和市教科所的沟通,将课题正式确立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这里做了一增一减两项工作,增加了“课堂”两个字,使课题研究的范围更加聚焦,更便于开展研究;减少了“学习”两个字,使课题研究的领域更关注数学学科,更关注内在的素养。
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数学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显的重要地位,对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良好数学素质的公民”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数学能力是数学素质在数学活动中的外化,研究其培养和提升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为目的,不断积累,进而总结和提炼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出1——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测试题库;三、通过以理论学习为指导,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数学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2010年11月,我们在四季园小学进行了开题论证,研究思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二、规范流程、扎实过程1.组建研究队伍、构建研究共同体课题研究要有实效,队伍是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组建了“区小数蓝青工作坊”,并以本课题为工作坊的研究课题。
领衔人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下设六个工作小组,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小组基本以学校为单位组成,每个小组有两名指导教师。
由于我区小数蓝青工作坊汇聚了全区市、区级名师,研究实力雄厚,再加之这些名师大多为区内各校数学教学的领头人,所以此课题研究实质上也带动了全区各校数学教师的参与。
这样,实质上形成了三个层面的研究队伍:第一层面:课题研究中心队伍,成员由主持人(区小数蓝青工作坊领衔人)和子课题的负责人(工作坊的指导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领跑者。
第二层面:课题研究主体队伍,成员由蓝青工作坊的工作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生力军。
第三层面:课题研究参与队伍,成员由区内小数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者。
我们相信,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工作坊成员为主体,以全区各校为主阵地的区域性研究共同体,必将成为推动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我区优秀教师队伍,促进我区教学教研走向深入的有效抓手。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
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
我们采用工作坊研讨、个人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首先由工作坊领衔人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为教师集体购买了一批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工作坊小组,要求组员阅读,并向全体数学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带动全体教师的学习。
书籍中最多的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孔凡哲、曾峥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喻平教授的《数学教学心理学》,曹才翰、章建跃教授的《数学教育心理学》,鲍建生、周超教授的《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里面都有专门章节论述“学生数学能力”及其培养;也有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如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细野真宏(日本)的《数学的思考力》、张志淼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斯滕伯格(美国)《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还有教学实践方面的书籍,如杨淑萍主编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课例研究》,李玉文主编的《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题库》、张启富的《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等。
这些书籍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它们的研读和思考,也加深了我们对课题的认识。
3. 分解能力要素,确立子课题研究内容关于能力要素的分析,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法”和“活动分析法”,研究的成果很多。
从文献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三点:一是由于数学能力的综合、复杂性,所以分析数学能力成分无法达到绝对完备;二是由于数学能力是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断深化性;三是由于人们的认识的时代性,所以不同时期对数学能力中的某种成分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
经过交流和讨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能力要素的分解要在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社会的需求、课标的要求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数学特质的、重要的、相对完备的核心要素进行研究。
在此认识上,我们对课题进行了分工,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形成6个子课题组,组长为子课题负责人。
每个子课题围绕总课题进行研究,也各有所侧重。
下面是课题研究的网络图:其中,前三组研究的是传统领域上的三大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三大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变为“思维能力”,强调了具体形象思维和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这是三种基本的数学能力。
后三组研究的是在新时期要求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数学能力。
教研室作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共同体的组织者,一是注重引领和规范,将课题研究和区域性学科教研活动相结合,引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将课题研究与《区教育教学奖励方案》、《区蓝青工作坊工作要求》相结合,规范研究行为,鼓励良性竞争。
二是依托学校进行课题研究,让课题与日常教科研相结合,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让教科研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业务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有力抓手。
4.注重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以区域性教研为引领,以校本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点,扎扎实实开展研究的行动策略。
(1)强化中心组学习和培训,提升“领跑者”素养A. 实行课题研究中心组先行策略课题研究中心组的力量是否被充分利用和强化,是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因此,研究中我们遵循研究中心组先行的原则,所有活动经中心组研究共同商讨后展开。
我们共同反思以前的教学行动,围绕课题实验提出了“数学能力是什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数学能力有哪些?如何寻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
中心组活动以主题式、互动式为主,还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商议,形成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这样就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有针对性,使每个子课题研究更富实效性。
B. 注重中心组成员的培训和考核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都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领头人,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不仅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态,还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态。
为此,我们除了为他们提供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外,还加强了对他们的业务考核和教学示范。
我们结合“蓝青工作坊”优秀小组评比,组织开展了蓝青工作坊指导教师“送教、示范观摩课、听评课”等活动,要求他们每学年做到“三个一”:即面向区内开展公开教学或讲座一次,指导课题研究课汇报活动一次,组织课题阶段研究汇报活动一次。
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心组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提高了他们的教科研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蓝青工作坊各小组根据自身在课题组中承担的任务,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为保证课题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小组成员结合学校实际,找准着力点,拓展自己的研究队伍,带动全校数学教师一起开展研究。
A. 开展课题前期调查问卷,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资料2010年5月,我们在全区各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被调查学生涉及到省示范小学、省实验小学、城市小学、农村小学的数十个班级的四、五年级学生,覆盖面较广。
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415份,问卷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有客观的多项选择题,也有主观的简述题。
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力求通过分析,对全区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老师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
这次调查分析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提供一些原始数据和客观依据。
B. 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为子课题研究规划路径和方向各子课题在总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子课题研究方向和学校实际积极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比如梅岭小学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力研究,先将课题分解成6个小课题,然后通过“深度教研”模式,让每个小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式和特点,找寻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西湖中心小学和四季园小学采用“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的教研方式,通过同课异教,专题讨论,探索提升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教学策略;甘泉小学通过专题调研的方式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若干因素,并初步提出对策;竹西小学归纳总结了学生数学反思的类型,并初步提出了引导学生反思的途径和要求;工人子弟小学概括出了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几个要素,并从要素入手分块展开研究;维扬实验小学梳理出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总体目标和一至六年级内容分布,并从对比研究入手,反思出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C.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积极搭建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在学习了一些相关著作和文章后,各校能结合一些研究课、教学案例和片断的教学进行分析和研讨,教师通过独立思考、集体备课、课堂研究、课后反思、交流改进等系列活动,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所提高。
教师们在研究中意识到数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要开展高效的教学首先要从提升数学能力入手的意识已经根植于心。
这些基于学校、基于教研组、基于课堂的实践研究,使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3)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展示课题实验初步成果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实践。
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充满活力,我们立足课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性课题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