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
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
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
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
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
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
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
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
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
与华林苑,昌华苑,芳华苑,显德苑等何成为西园。
西园诸园皆与水洲结合布置,以观花为主,园中千树荔红,白荷玉立,五秀飘香,渔歌互答,富有诗情画意。
可以看出,此时的南汉园林在南越国园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园林与城市和环境的结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园林和建筑物之间做到了紧密配合。
着打破了以往较为集中式的布局方式,将园林散点分布在城市之中,有效地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的环境条件。
明清时期:唐宋之后,随着文化生活得发展,人们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情趣,庭院园林应运而生,有以花木果树为主的果圃,也有居住休闲的私家小庭院。
岭南造园主要集中在广州,粤中和粤东地区。
明末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广州陈子履的东皋别业,以池亭楼阁,山林垅亩为特色,园景以花为饰,建筑,器物也以花相配,又如陈子壮洛墅,有曲池十余亩,跨玉带桥,榜园“虫二”,有风月无边之意。
清朝之后,随着岭南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名剑造园更为普遍。
如广州潘有为的南墅,有波塘数顷,南雪巢斋,万松山房,海天闲话阁等景点。
清道光年间的十三行富商潘士诚的海山仙馆,园广水阔,能于水中泛舟,又在水中筑台。
园中还筑有石塔五层,藏有历年书法碑刻,有门联曰“海上神仙,仙人旧馆”。
从此可以看出,明清时代的岭南园林从园居的生活内容需要出发,以山池亭阁,其奇石花木为主要景观,园林很大程度上从皇宫豪苑和名门丽苑走出到较为“富民”的阶段,此时的园林更多的作用是在服务宅居的主人。
近代园林造园:近代由于地方经济和万花的发展,以空间建筑为主的庭园逐步从私家园林扩展到公共场所的园林,例如在戏园,茶馆,饭店等附近造景,以吸引顾客的来临。
岭南园林酒家出现的时间,目前可查到的资料室清代,如广州天宫里的寄园,位于小北门内天宫里,原为秀鱼旧址。
时到民国初年20世纪到20世纪末,广州民间形成“四大园林酒家”——南园,文园,谟殇和西园。
园林酒家内部往往通过各个大小不等的厅堂,游廊,桥榭围合成各种庭园院落,院与院之间交织着池水和石山,布局富于变化,空间互相渗透。
同一时间,由于广州等地出现了一批小洋楼,于是,别墅园林应运而生,从园林风格和建筑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延续传统格式,将“中国固有式”作为庭园创作的原则,例如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
另一种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完全采用西方的手法,园林则用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陈廉仲公馆。
第三种是别墅园林基本采用西方园林几何平面构图的造园手法,如开平立园。
但这种往往会在建筑里面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古朴的特点,使中西合璧,相得应彰。
2岭南园林建筑艺术南汉之后,岭南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一方的诸侯和强势力,岭南大型的贵族园林也就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随着宗教的传入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园林逐步转变为小型的园林,主要以庭园的形式出现。
而庭园,就是一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造园艺术。
由于历史缘故,岭南庭园与民居关系密切,庭园起初是为了解决和改善民居中的采光,通风,降温等问题,将室外的天井院落逐步扩大成庭园,进一步来讲,也是满足了人们休闲和景观的需求。
岭南庭园的特点,就是生根于民居,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江南园林的一种造园手法:它采用建筑包围着园林,以建筑空间为主来营造庭园,规模较小,以适应主人的日常起居要求为主,把园林建筑作为庭园主要骨架,再加入水石花木,花草树木等搭配,使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
岭南庭园的建筑布局是岭南园林的一大特点。
大致上它可分为以下四种,建筑绕庭;前庭后院;书斋侧庭;前宅后院。
第一种建筑绕庭布局,是以建筑物及廊,墙形成一个围合空间的布局手法,常见于粤中私家庭园。
它的特点是在极有限的面积内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造成局促,拥挤的局面。
在岭南庭院中,常常将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沿庭园外围成组布置,用“连房广厦”的方式为成内庭园林,使园林空间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岭南地区天气湿热,主要建筑物都是面向南向,这种造园手法可以改善建筑的通风条件。
如东莞的可园,院内是用曲折的敞廊把各种建筑连在一起,再将庭园分成若干个景观空间,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领略一日气候的变化,欣赏园中美景。
前庭后院式布局是岭南园林另一种常见的庭园布局方式,庭院中的住宅,基本都是设立在后院一方,与前面的庭园相对独立,两者之间往往用洞门花墙,廊庭小院连接。
住宅部分布局紧凑,但是灵活多变,设在用地的北面。
庭园布局较开朗,设在南边较多,与住宅部分形成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布局,引导南向的夏季风进入住宅,有利于住宅的通风和降温,减少了太阳的辐射,营造适合岭南地区适合居住的舒爽环境。
如顺德的清晖园,潮阳的西园等。
书斋侧庭布置课成为书斋庭园。
书斋本是一种为了读书而修建的具有居住功能的住房,常常与住宅庭园相连。
书斋为了营造清幽的环境,往往位于建筑的侧边,与宅院一墙之隔,用门洞相连,但是正门多从侧面开。
书斋的平面布置也是从天井式的民居中发展来的,布局比较灵活,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有入口,厅堂,庭园。
其中庭园空间较小,但是可以采用连廊,拜亭等开敞的建筑,配上小尺度的石景花木,小池孤山,营造玲珑小巧的静态景观。
如潮州同仁里的黄宅“猴洞”庭园,澄海樟林西塘等。
前宅后庭式的布局多见于福建地区,与江南园林相似,前面多为传统天井院落式宅居,后面为庭园,住宅部分多采用中轴对称的方法,小型庭园可灵活自由布局在其中。
这种造园手法往往可以营造出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小庭院,使原本严谨枯燥的对称式建筑布局有了不同的乐趣。
如闽南漳州的郑宅庭园,可分为四个特色的庭园空间,有前庭,水庭后院和果木园。
其中水庭的“小姐楼”滨水而建,和园中其他部分建筑以曲廊连接,深邃藏幽。
3、岭南园林的理水水石园林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自然景观,水往往比山石来的更加亲切。
中国园林在造园中十分讲究利用水的自然特征来造景,例如江,河,湖,池等。
园林中的造园理水,主要是在于水体岸线及背景的处理。
提到岭南园林中水的要素,不得不提到水庭,因为几乎所有岭南庭园造园中都少不了水庭。
但是,岭南水庭与江南和北方的园林理水有很不同,北方皇家园林多以水的开阔磅礴来显示出皇家的地位和气势。
而江南园林多为模仿自然水乡的野趣,水池因势而曲,随形作岸,或是营造曲溪回环的效果,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等。
而岭南庭园的造水多用几何的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形有方形,圆形,半月形,曲尺形等,也有将池岸做成几何形式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体,这种理水形式成为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
岭南这种独特的理水造景方法,一方面在历史上时源于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因为早在岭南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有独特的几何印纹陶器,一直到西汉时期,岭南地区是几何印纹陶器最发达的地区。
从目前出土的彩陶器皿,多数还是属于几何印纹系统的,流利而规整的多层次的整体审美效果,表现了古代人对形式美法则的娴熟应用并具备对集合形体独特的审美能力。
这一点,据考古人员的推测,应该是和古代人对对图腾图案的崇拜有关,造成一种对抽象几何图案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到了后来人们造园时仍在潜意识中深受影响。
另一方面,岭南园林选用规则的几何形水庭,也与其庭园的空间形态有关,岭南庭园空间是以建筑为主的空间,由建筑围合的庭园之间的空间界面必然是几何图形为主的,因此,在庭院中选用几何图形的水池一方面可以和建筑的界面环境协调,一方面也容易表达出庭园空间的整体效果。
岭南园林一般面积不大,空间较小,采用这种几何图形为主的水池,尺度方面比较自由,更加让人有亲切感。
后来岭南园林从对称式发展到后来的各种形态,水庭的布局更加灵活多变,还可以和叠石,建筑,植物之间自由地搭配,打破了整体对称的做法。
如顺德清晖园的矩形内庭水池,东莞可园内的曲形池。
岭南园林喜用水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用它来分隔空间和组织空间。
岭南园林基于它的规模,不可能和江南园林那般堆山密植。
为了能做到开阔,通透,深远的空间效果,利用水庭可以避免视线受阻,有增大园林空间的效果。
正如上文所说的,岭南庭园理水受到地区历史背景,经济条件和外来因素等的因素影响,形成她独特的风格。
传统园林池岸的材料选择和做法一般有两种,即是土岸和石岸的处理。
岭南园林一般采用石岸做法,一方面是庭园空间比较小,所筑池面不大,直立池壁可以节约用地,对在岸边修筑建筑起到基石的稳定作用,在水面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显得水域宽广,另一方面是因为岭南地区多雨,若用沙石和植物护岸仍然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刷,而采用整齐的驳石池岸,可以很好地起到护岸作用。
岭南园林理水的手法有很多种形式,环水布局处理是其中一种。
环水布局早在中国古代就有采用过,指的是造园时将宫室置于水中央。
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苑方形水池便是如此,建筑筑于水间,四面环水。
建筑采用几何形体环水布局的形式,能表现出建筑物干净利落的特点,而水中的倒影也能为建筑增添美感。
番禺的余荫山房玲珑水榭采用了八角形的环水池岸,台北板桥林家花园月波水榭采用了海棠形的环水池岸,独具匠心的各种环水湖岸使岭南驳岸理水增添许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