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第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是为了展示物理现象,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 考,并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
目的性
直观性 演

科学性


稳定性


启发性

指导性
第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是为了展示物理现象,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 考,并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
(3)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发现和分析意外现象及异常情况所发生 的原因。
(4)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直接兴趣转入操作兴趣,进而通过研究实验和分析实验体会 物理本身的规律。
一、以教师设计为主的探究性实验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物理规律,获取新的物理知识,由教师提出或在教师引
最后是实验的准备。教师要对实验器材认真检查、挑选,为学生 顺利进行探究做好准备。
一、以教师设计为主的探究性实验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物理规律,获取新的物理知识,由教师提出或在教师引 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设定好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测量活动去探索研究, 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第二、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策略
学生分组物理实验,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计划地设计实验内容、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 技能和习惯的教学方式。分组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 维和进行科研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物理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反复再 现,从而进行认真观测,获取大量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可控性


可重复性

发现新事物和探索新规律

验证理论

测定常数

推广应用
第一 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科学实验与教学实验的比较
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科学实验
指导性
第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是为了展示物理现象,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 考,并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
目的性
直观性 演

科学性


稳定性
的 要 求
启发性
在设计和进行演示实验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首先通过生动的 演示实验现象启发学生产生问题;其次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解 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索、探讨中逐步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1.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2.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⑴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的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⑵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保证 3.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
⑴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⑵实验是教师教物理、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 4.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以学生设计为主的探究实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选题要合适 注重过程和方法 重视讨论、交流和 评估
以学生设计为主的探究实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选题要合适
注重过程和方法 重视讨论、交流和 评估
所选的问题应当比较有趣;
以学生设计为主的探究实验应当比以教师设计为主的探究 实验简单一些;
所涉及的物理量不宜过多,实验仪器和操作应比较简单, 实验的时间也不宜太长。
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组)也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 结论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讨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有根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又可以听取别人的见解,与此同时,评估的工作也就自然地 开展起来。通过讨论和评估,可以使学生自己辨别优劣,分 清正误,更好地理解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演 示 实
直观性 科学性
有足够可见度,便于学生观察。 实验装置要恰当地优化布局,力争大型化、简单化,并充分利用多媒 体手段,突出其基本的结构原理

稳定性


启发性

指导性
第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是为了展示物理现象,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 考,并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
一、以教师设计为主的探究性实验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物理规律,获取新的物理知识,由教师提出或在教师引
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设定好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测量活动去探索研究, 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共同分析。
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共同分析。
准备阶段 实验阶段 总结阶段
首先要选题合适。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实验。所 选的应是那些操作方便、涉及理论易懂、实验误差小的实验。
其次是设计实验的程序。实验程序尽可能简单一些,只要能让学 生由此得出规律来就行了,不必面面俱到。
保持两极板间的距离d不变,改变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结果是:电容 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随正对面积减少而 ,随正对面积的增大而 。
保持正对面积S和板间距离d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玻璃板或硬纸板等 电介质。结果是: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减小。
例如:探究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物理实验教学概述
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1.获取和巩固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会测量某些物理量。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仪器。 3.明确进行物理实验的一般规范。 4.能按要求正确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和处理所得实验数据。 5.学习操作物理实验仪器、观察物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技巧。 6.学习和初步运用误差理论。 7.明了观察和实验手段研究物理现象的基本程序。 8.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思维和操作能力。 9.使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10.使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和动手操作兴趣。
教学实验
目的 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 高素质。
内容 由需要探索的新问题而定,内容是新的 按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一般是未知的。
安排。比较成熟的。
形式 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计算和分 通过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析,总结出规律。
器材,动手操作,收集并处理数据,进一步归纳得出结论的实验。
“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学生操作,探索思考,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 的主要任务则是提供仪器设备,解答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定提示或启发,但决不能代替学生设计或 操作实验。
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施——分析——结论”的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 界的过程。
以验证已学过的物理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牛顿第二定 律的验证等。
学生 分组 实验 教学 的基 本要

(1)实验要确保安全性,无人身危险,操作不宜过繁。要尽量减少和控制干扰因素。仪 器要比较牢固。设计实验时应注意让基本仪器在不同实验中重复出现,增加学生的练习机 会。
(2)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及现象发生的大概情况,实验结束后,要求 写出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例如:探究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如:探究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电容器的电容只与其自身结构有关。所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可能与其板的面积,有无介质,两板的间距有关。学生可能会提 出多种猜想,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排除无关的猜想。
目的性
直观性

从实验的设计、操作到分析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

科学性
师在操作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规范、科学。对真实物理图像的近似或模拟,在演示时要向学生说

稳定性
明,以免误解。不能为了使演示的效果明显而违背了科学性,更不

能弄虚作假。

启发性

指导性
第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


探索和验证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分组实 验的类

测定性实验: 训练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以测定物理量值和常数值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测量玻璃的折 射率等。
以掌握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的 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等。
以学生设计为主的探究实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选题要合适 注重过程和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 的过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学习和体会科学的方法,不应过分苛求结果。
重视讨论、交流和 评估
以学生设计为主的探究实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选题要合适
注重过程和方法 重视讨论、交流和 评估
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平行板电容器正对面积越大,电容 越大;两极板间距离越小,电容越大;有电介质时电容变大。
通过精确的实验和理论的论证可得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 正对面积成正比,跟两极板间距离成反比,跟极板间电介质的介 电常数成正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