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的体尺测量和体重估计

奶牛的体尺测量和体重估计

(一)体尺测量
用于奶牛体尺测量的器具主要有测杖、卷尺、圆形测定器、测角计等。

进行测量时,应使牛站在平坦的地上。

肢势端正,左右二侧的前后肢均须在同一直线上,从后面看后腿掩盖前腿,侧望左腿掩盖右腿,或右腿掩盖左腿。

头应自然前鬐伸,即不左右偏,也不高抬或下垂,枕骨应与甲接近在一个水平线上。

只有这样的姿势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体尺数值。

测定部位的多少,依测定的目的而定。

奶牛常用的测定项目有以下几项:
(1)鬐甲高又称体高,自甲最高点垂直到地面的高度。

用测杖量取。

(2) 胸围在肩胛骨后缘处作一垂线,用卷尺围绕1周测量之,其松紧度以能插入食指和中指上下滑动为准。

(3) 体斜长从肩端至坐骨端的距离。

用卷尺或测杖量取,但需注明所用测具。

(4)体直长从肩端至坐骨端后缘垂直直线的水平距离。

用测杖量取。

(5) 背高最后胸椎棘后缘垂直到地面的高度。

用测杖量取。

(6) 腰高亦称十字部高,两腰角的中央(即十字部)垂直到地面的高度。

用测杖量取。

(7) 尻高荐骨最高点垂直到地面的高度。

用测杖量取。

(8) 胸深在肩胛骨后方,从鬐甲到大胸骨的垂直距离。

用测杖量取。

(9) 胸宽左右第六肋骨间的最大距离,即肩胛骨后缘胸部最宽处的宽度。

用测杖或圆形测定器量取。

(10) 臀端高坐骨结节至地面的高度。

用测杖量取。

(11) 背长从肩端垂直切线至最后胸椎棘突后缘的水平距离。

用测杖量取。

(12) 腰长从最后胸椎棘突的后缘至腰角缘切线的水平距离。

用测杖量取。

(13) 尻长从腰角前缘至尻端后缘的直线距离。

用测杖量取。

(14)腰角宽又称后躯宽,左右两腰角(髋关节)最大宽度。

用测杖或圆形测定器量取。

(15) 髋宽左右髋部(髋关节)的最大宽度。

用测杖或圆形测定器量取。

(16) 坐骨端宽左右坐骨结节最外隆凸间宽度。

用圆形测定器量取。

(17)管围前肢颈部上1/3处的周径,一般在前管的最细处量取。

用卷尺量取。

(二)体尺指数
所谓体尺指数是指奶牛体尺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用于表达不同体躯部相对发育程度,反映奶牛的体态特征及可能的生产性能。

它的计算一般用某一常用体尺做基数,如体高与其他体尺之比,比百分率表示。

奶牛常用的体尺指数的计算公式与含义为:
体长指数:体斜长/体高×100。

反映体格长度与高度的相对发育情况。

胸宽指数:胸宽/胸深×100。

反映胸部对髋部的相对发育情况。

髋胸指数:胸宽/腰角宽×100。

反映胸部对髋部的相对发育程度。

体驱指数:胸围/体斜长×100。

反映体驱容量的相对发育情况。

尻高指数:尻高/体高×100。

反映前后驱在高度方面的相对发育情况。

尻宽指数:坐骨端宽/腰角宽×100。

反映尻高的发育情况。

管围指数:管围/体高×100。

反映骨骼的相对发育情况。

胸围指数:胸围/体高×100。

反映体驱的相对发育程度。

肢长指数:(体高-胸深)/体高×100。

反映四肢长度的相对发育情况。

(三)体重
称量体重可准确了解奶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查饲养效果。

同时体重也是科学配制日粮的依据,奶牛育种的重要指标。

奶牛的测重方法主要有实测法和估测法两种。

1. 实测法
一般应用平台式地秤,使奶牛站在上面,进行实测,这种方法最为准确。

犊牛应每月测重一次,育成牛每3个月测重一次。

每次称重均应在清晨空腹进行,而成母牛应挤奶之后进行。

为了使尽可能地减少称重误差,应连续两天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然后求其平均数作为该次的实测活重。

2. 估测法
如若没有地秤,奶牛的体重也可根据体尺进行估计。

各龄奶牛体重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测:
6~12月龄:体重(kg)=胸围2(m)×体斜长(m)×98.7
16~18月龄:体重(kg)=胸围2(m)×体斜长(m)×87.5
初产~成年:体重(kg)=胸围2(m)×体斜长(m)×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