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压药-ppt课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贝那普利
• 降压特点:不伴有反射性心律加快,增加 肾血流量,可防止和逆转心肌与血管重建, 对脂质代谢无影响,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 敏感性。 • 不良反应:主要为刺激性干咳、高血钾、 对胎儿发育有影响,妊娠禁用。
• 不良反应:首次用药可出现首剂现象,表现 为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意识消失等, 临睡时服用或小剂量可避免。其他反应可有 头晕、头痛、嗜睡、口干、乏力。
交感神经抑制药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③α及β受体阻断药 • 代表药物:卡维地洛、拉贝洛尔 • 降压特点:兼有α1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 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安全。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乏力、 眩晕、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大剂量可致体 位性低血压。
•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 眩晕、便秘等。
交感神经抑制药
(二)神经节阻断药 • 代表药物:樟磺咪芬
• 降压机制:通过阻滞神经冲动在交感神经 节中传导而产生降压作用。 • 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肠麻痹、尿潴 留、头晕、视物模糊、直立性低血压等。 作为降压治疗药物现已少用。
交感神经抑制药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①β受体阻断药 • 代表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 降压机制: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排血量和血浆肾素活性。 • 不良反应:心脏功能抑制、诱发或加剧支 气管哮喘、反跳现象等。
Hale Waihona Puke 交感神经抑制药(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②α受体阻断药 • 代表药物:哌唑嗪、特拉唑嗪 • 降压机制:舒张动、静脉,降低外周阻力而 降压。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 代表药物:利血平
• 降压机制: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儿茶本分胺的 储存,干扰肾上腺素能的神经传递,导致周 围血管阻力降低,同时也有中枢抑制作用。 • 不良反应:鼻塞、心动过缓、胃酸过多、腹 泻、乏力、嗜睡、浮肿等,大量或长期服用 可致严重忧郁和消化道出血。
交感神经抑制药
血管扩张药
• (一)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 • 代表药物:肼屈嗪
• 降压机制:直接松弛小动脉平滑肌,降低 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 • 不良反应:常见有头痛、眩晕、恶心、颜 面潮红、直立型低血压、心悸等,长期大 剂量使用可引起全身性红斑狼疮综合征。
血管扩张药
• (二)钾通道开放药 • 代表药物:米诺地尔 • 降压机制:通过开放 K+ 通道,促进K+ 外流, 使细胞膜超级化,阻止Ca2+内流,导致血管 舒张,血压下降 。 • 不良反应:水钠潴留、心悸、多毛症。
• 降压机制:阻断钙离子经细胞膜钙通道内流, 松弛小动脉平滑肌,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 阻力而降压。 • 降压特点:起效快、强,对高血压者降压显 著,还可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室肥厚。 • 不良反应:眩晕、低血压、心悸、踝部水肿。
交感神经抑制药
• (一)中枢性降压药 • 代表药物:可乐定、雷美尼定 • 降压机制:兴奋中枢神经的α受体,从而减 少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使心率减慢,心 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小。抑制肾 素、醛固酮分泌。
口服降压药-教学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 • • • • 一、利尿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三、钙通道阻滞药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五、血管扩张药
利尿药
• 代表药物:氢氯噻嗪
• 降压机制:初期应用通过排钠排水,使细 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长期应用外周血管 阻力持续降低,降压作用持续维持。 • 不良反应:低钾、低钠;高血糖、高血脂、 高尿酸血症。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 代表药物:氯沙坦、颉沙坦、厄贝沙坦 • 降压特点:口服起效快,作用维持久,24 小时平稳,3-6周后达最大效应。
• 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头痛、头晕、疲 乏、可致低血压及高血钾,禁用于妊娠。
钙通道阻滞剂
•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