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图讲述1、出示封面。
指导语: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你知道“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本有着有趣名字的书。
(因为是西方绘本,所以名字很拗口,很奇特。
但是又不能改变,于是我就在这里设下一个悬疑,说这么奇怪的一本书会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下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2、出示图1,介绍主人公露易丝奶奶。
(1)指导语:这是露易丝奶奶,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就一个人生活。
但她有个儿子在遥远的印度研究爬行动物。
(教学就像写文章,很重要的技巧就是要详略得当,所以我在这页用了简要的直白讲述,不兜圈子讨论放在黑相框里的男人就是老奶奶的丈夫等细节)(2)指导语:你知道什么是爬行动物吗?老奶奶的儿子会研究什么爬行动物呢?(我认为这可以是一个教育点,因为大班儿童已经开始具有类别的概念,对动物的认识也很丰富了。
现在我们的主题教育中对野生动物、家禽家畜、哺乳动物、鸟类等概念的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可以在此提升一下。
通常情况下儿童被问道这样一个类别概念时往往用的是举例策略,告诉我乌龟是爬行动物、四脚蛇是爬行动物等,这都是可以的。
有个孩子说到牛,就有小朋友立刻开始反驳。
这里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下去,因为这样的争论和疑问已经能使孩子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爬行动物产生兴趣,这就够了)3、出示图2,介绍奶奶的儿子和爬行动物。
指导语:现在你知道老奶奶的儿子研究的是哪种爬行动物了吧——原来是蛇,蛇是爬行动物。
(这里我延续的是上面的讨论,没有解释概念,只是明确了一种动物是爬行类的,是利用绘本本身的内容进行有效传授。
并不是所有的传授都应该被打倒在地并要踏上一只脚的)4、出示图3,讨论老奶奶怎么得到蛇的。
(1)指导语:你看到了什么?(老奶奶面前有一条大蛇),蛇是哪里来的呢?(这里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假设,从儿童的假设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生活经验的痕迹。
如有的孩子说是从动物园逃出来的,有的说是抓老鼠误入的等)(2)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打开的盒子)原来蛇是儿子寄信一样寄给老奶奶的。
(这里重点才是研究细节,我的目的就是引导儿童发现从画面的细节能进行有效地推理。
还有就是邮寄对幼儿来说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活动是不太能理解的,所以我用了寄信这个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说就像送报纸一样等,这些是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3)指导语:那么老奶奶会怎么对待这条巨蛇呢?5、逐幅出示图4,,5,6,7,8,观察老奶奶喂食、为蛇做的床、打毛衣、遛蛇等。
重点研究蛇身上的毛衣是从哪里来的。
(这几幅也是比较紧凑地就过了,因为比较直白,重点是让孩子们发现老奶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大蛇。
我在这里小小地引导了一下观察蛇身上的衣服,因为在看老奶奶打毛衣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没有想到是给蛇的衣服,而后面蛇穿戴整齐的摸样令人忍俊不禁,所以此处细节的引导能让孩子们很好地体会绘本的幽默和温情)(1)指导语:老奶奶还给蛇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猜猜是什么?其实老师在故事一开始已经告诉你们了。
(这里是封面的谜底揭晓,事实上也考验了儿童的记忆和推理能力。
有的孩子突然醒悟,原来拗口的书名是蛇的名字。
这时候大家再来回忆这个拗口的名字并反复把它念顺溜就很有意义了,也充满了趣味)。
二、纸辩创意1、出示图9,了解老奶奶的职业。
指导语:你看出老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她在教什么?如果你是克里克塔,你会怎么来学数字呢?2、请幼儿创造性地用纸辩进行数字造型。
(我为什么最后把活动定位于综合活动,目的就是想挖掘绘本在这里的图形资源,它是培养儿童空间知觉的很好的素材。
所以我首先没有出示后面的数字造型,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用纸做的长条进行尝试。
每个孩子都会不断地挑战新的数字,但最难的还是4和5.所以当孩子们做的差不多时,我让大家一起来做4和5,然后重点要教会孩子的是把转折的地方捏出型来的技巧。
然后把绘本中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对比)3、学习用纸辩进行字母造型。
(因为不同的孩子对字母的认知的不同的,所以这里就应该出示画面,让孩子自己去临摹。
熟悉字母的孩子可以边摆弄造型边认认读读,不认识的孩子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造型。
时间富裕的话可以拓展让幼儿做其他喜欢的造型,让大家猜。
)三、设疑延续1、出示图10。
指导语:图上的人是谁?小偷想来干什么呢?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回去想一想,画下来,下次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书的后半部分是关于大蛇智擒小偷的故事,我试了一下时间太长,一课时来不及,所以就起了个头为下个活动做铺垫,这样可以更好地把绘本读透)四、延伸活动1、开展绘本的后半段教学,进行创造性讲述活动。
2、把幼儿自己的故事装订成图书,放在区角进行交流阅读。
活动名称:克里克塔活动目标:1、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的表达2、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活动准备:教师作画工具、PPT、图画书人手一份、背景音乐活动过程:一、“猜包裹”引出活动1、T:老师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也许是你在生活中不太喜欢的有一个动物2、阅读封面:故事的题目叫“克里克塔”,觉的“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讲述:从前,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有一个老太太,有一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一个奇怪的包裹,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动物?(出示包裹,引发幼儿讨论“这个包裹里藏着什么呢?”,学习从画面的细节进行有效地推理)3、揭晓答案:哇——蛇!老太太叫起来。
T:你们为什么都会尖叫起来呢?4、讨论“蛇”,T:你知道蛇的哪些知识?(这是一个教育点,让孩子说说关于“蛇”的知识,知道动物的一个类别——蛇是爬行动物,这个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必要的。
我们要利用绘本本身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二、蛇的名字叫“克里克塔”1、师幼共同阅读图画书播放音乐,讲述故事:原来波特奶奶又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包裹里装的是蛇,是儿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老太太担心蛇有毒,于是去动物园查看,发现它是一种没有毒的大蛇,叫做波尔·肯斯特克里克塔。
波特奶奶亲切地称呼他为“克里克塔”。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以边看边提问的方式进行的,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例如在地球仪上找法国、巴西的位置,这样粗粗的感知是想让孩子了解什么呢,是不是有必要呢?)2、幼儿多次念读“克里克塔”三、克里克塔真幸福1、继续阅读图书教师讲述故事:波特奶奶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克里克塔,还亲自给它喂牛奶,克里克塔每天都吃的饱饱的,越长越长,越来越壮,天气渐冷了,波特奶奶专门为它织了件好长好长的毛衣。
它有一张暖烘烘的床,躺在棕榈树下,做着甜甜的梦,到了冬天,它兴奋地在雪地里窜来窜去。
(这几张图片的选择很有代表性,为下面的问题铺垫,给蛇穿衣、睡床、喝奶,孩子们在看图片的时候都哈哈大笑起来,故事幽默和温情得到体现)2、T:在波特奶奶的照顾下,克里克塔的生活跟一般蛇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喝牛奶、有床睡、有衣穿3、T:波特奶奶这么精心地照顾它,克里克塔对波特奶奶又是怎么做的呢?观察图片发现:摇尾巴、拎东西、当书架(这个两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对目标的达成是非常重要的,原来人和动物之间还能这样相处)3、波特奶奶跟克里克塔简直就像是妈妈和孩子四、克里克塔真有趣1、克里克塔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2、T:和孩子们玩的时候,蛇变成了什么?它为什么可以变成滑滑梯和跳绳?3、引导幼儿整理克里克塔蛇的特点——会弯曲、会游动、特别大4、T:如果让你们跟克里克塔玩,会怎么样玩?(从蛇的特点说开去,还能变成什么?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表现将活动推向高潮)5、再次回到封面:书的封面,克里克塔变成了什么?它和波特奶奶多么温馨的在一起!一、选材本活动内容来自绘本《克里克塔》,作者是法国的汤米·温格尔。
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有点排斥,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蛇,而我从小就惧怕蛇(我相信很多人都怕蛇)。
但读完这个故事,我已不知不觉地被故事深深吸引,被故事中浓浓的爱意所感动!故事充满温情又不乏幽默,充满智慧又不乏想象。
一般人都惧怕的蛇竟然是那么的友善、聪明、可爱。
第一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意思的故事。
作为一个教学活动,除了有意思外,还要有价值。
细细分析、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它蕴含了很多的教育价值:一是故事的情感性。
故事中的儿子怕妈妈寂寞给了妈妈一份独特的礼物,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这是儿子对妈妈的爱;波特奶奶跑到动物园确认蛇没有毒之后,便把蛇当作孩子一样疼爱起来;克里克塔陪伴在波特奶奶身边,那么的温顺、体贴、聪明,他们相处得那么自然、融洽;而那些能够与克里克塔一起玩的小朋友又是多么令人羡慕!人见人怕的蛇变得人见人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故事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氛围。
这种情感、这种爱又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有这种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让幼儿进一步迁移、体验、培植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是故事的智慧性。
故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的、数学的知识,如有关动物的知识,数概念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都很适合大班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兴趣需要。
三是故事的想象性。
故事中处处有法国式的浪漫和想象。
波特奶奶收到儿子寄来的生日礼物,这礼物竟然是一条蛇;蛇可以像小宝宝一样被抱着喂奶;身子竖起来变成了书架;柔软的身体可以变成各种数字,变成滑滑梯和绳子。
想象无处不在,它引领着孩子们走进神奇的想象世界,发展想象能力。
二、定位在设计、修改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思考“活动的领域如何定位”的问题,曾在“是大班综合活动还是大班语言活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但最后还是将活动的重点领域定位于“语言”。
我的看法是,虽然这个绘本故事,本身的内容情节中渗透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有社会情感、科学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但这是一个基于绘本故事的活动,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还是侧重于观察和讲述。
幼儿园本身没有绝对的领域活动,任何领域的教学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其他领域的一些内容,这是有机渗透。
定位一个活动是综合活动还是领域活动,关键是看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相对侧重的领域主线贯穿整个活动。
基于这要的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联系故事内容进行思考,能比较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大蛇和波特奶奶及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感受人与人、人与大蛇之间的美好情感。
目标一是观察、讲述方面的要求,指向方法和技能的培养;目标二是感受方面的要求,指向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设计活动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讲述、想象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活动一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了解故事背景,引发观察讲述兴趣;第二层次: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包括猜猜、看看、说说生日礼物,观察讲述波特奶奶照顾克里克塔的生活情境,观察讲述克里克塔在学校里的故事等三个环节的内容;第三层次:进一步体验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