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测试基础知识 (3)1.定义 (3)2.分类 (3)3.原理 (3)3.1 Android (3)3.2 IOS (3)3.3 WP (3)3.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 (3)3.5这么多版本怎么把握 (3)3.6客户端 (3)3.7服务端 (3)3.8 app产生及分发使用 (4)3.9 app与sdk的关系 (4)4.特点 (4)4.1 工具类 (4)4.2 应用类 (4)4.3 游戏类 (4)5. h5 (4)6.webview (4)二、无线测试业务模型(敏捷测试) (4)1.新包上线模型 (5)1.1 产品 (5)1.2 开发 (5)1.3 测试 (5)1.4 UED(页面转换,设计优化) (7)2.换包模型 (7)三、无线测试技术点 (7)1.网络 (7)1.1代码角度如何判断移动网络还是WiFi网络 (7)1.2模拟真实用户场景 (7)1.3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比如关注流量 (8)2.操作习惯 (8)3.适配 (8)3.1分辨率 (8)3.2机型 (8)3.3系统 (8)3.4硬件 (8)4.交互类 (9)5.系统应用 (9)5.1进程 (9)5.2安装包路径的作用与测试 (9)5.3系统路径的作用与测试 (9)5.4应用路径的应用与测试 (9)5.5 apk的包名、version、versionsode (9)5.6渠道号(cid) (9)5.8通知 (10)5.9 root (10)5.10数据文件 (10)5.11时间戳 (10)5.12本app生成的存储文件 (10)5.13内存中存放的数据 (10)5.14覆盖安装 (10)6.app类的通用应用技术 (11)6.1升级 (11)6.2放量 (11)6.3渠道 (11)6.4换量合作 (11)一、无线测试基础知识1.定义没有统一定义,bat类的大公司习惯叫无线测试,原因是根据事业部名称而决定比如叫XX无线事业部,一般公司习惯称之为app测试或者移动端测试2.分类从操作系统角度而言分为Android、IOS、WP;从架构角度而言分为客户端、服务端;从app属性角度而言分为工具类、应用类、游戏类3.原理3.1 Android谷歌公司出品,基于java语言开发出来Android,区别于java的是形成了适用于移动设备属性的api、方法等,开源;安装包后缀为apk;版本从2.x到目前的6.0,分别为2.x、3.x、4.x、5.x、6.0,其中4.x为目前主要使用的版本,而且目前大部分app逐步支持4.x以上版本,4.x以下版本不再维护;机型:中华酷联大波魅、三星、索尼、LG、nexus(TOP100)。
3.2 IOS苹果公司出品,基于c语言开发出来的object-c,区别于c的是形成了适用于移动属性的api、方法等,非开源;安装包后缀为ipa;版本从5到11,目前逐步开始放弃低版本;机型:3gs、4、4s、5、5s、6、6plus、6s、6splus。
3.3 WP微软公司出品os,应用c、c++,封闭系统,安装包后缀为xpa3.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新本版主要优化旧版本,给旧版本打补丁,主要进行功能优化和增加,逐渐人性化。
3.5这么多版本怎么把握原理:适配什么机型需要通过查看后台数据目前用户量偏多的;查看往期用户反馈。
测试核心思路:由于各厂家对于系统进行了阉割改造或许某项功能的接口被改造后app的使用会出现问题甚至崩溃(Crash原因:没有目标接口、目标接口属性改变、目标接口被改造)。
3.6客户端运行的本地语言逻辑完成某个功能以及与服务器的交互(请求、返回、接受等动作)。
3.7服务端服务端有服务端的运行逻辑与客户端进行交互(接受请求、逻辑处理、返回请求等动作)。
3.8 app产生及分发使用不同的app通过产品、开发、测试的研发通过后进行正式版本的混淆、编译、打包放置到相应的市场和各个渠道上。
Android/IOS/WP类app需要通过相应的googleplay/appstore/微软审核通过才能正式进去app市场,进而进入各个渠道(91、360、豌豆荚)上的分发,用户再从各个渠道获取app。
3.9 app与sdk的关系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的缩写,给app提供基础应用服务的核心包;给不同厂商提供核心功能服务、给自家产品提供核心功能服务、不同产品间有同一个版本的sdk才具备相同的功能。
4.特点4.1 工具类主要解决用户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提高设备性能。
减少频锁操作等提高效率的app,比如清理手机内存、清理垃圾使设备的性能提升运行效率,替换通过push、install等命令执行安装,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抢车票的效率和成功率;工具类产品一般是重客户端轻服务端;工具类产品一般比的是执行效率、执行范围以及安装包体积大小、占内存大小等;因为重执行效率和执行范围因此测试重点在于本地逻辑的验证。
4.2 应用类业务逻辑大部分在服务端,一般重服务端轻客户端;主要解决业务的广度、深度、用户体验、如何吸引用户等问题;重点在于客户端对应的交互以及客户端逻辑,偏流程类测试居多(流程分析法、状态迁移法)。
4.3 游戏类重客户端重服务端,注重画面质感、内容和流量使用情况;由于注重画面质感,大部分资源放置在安装包中且资源一般不会做过分压缩。
5. h5Html5的简称,是一种网页技术,目前多应用于app的宣传,比如为app做宣传的游戏、有奖活动,类似ppt展示等。
6.webview相当于浏览器,使用了WebKit渲染引擎加载显示网页。
二、无线测试业务模型(敏捷测试)特点:与之前的测试模型相比,敏捷测试更加的快速高效,减少不必要的成果物。
1.新包上线模型1.1 产品开始、需求阶段、开发阶段的配合工作、用例编写配合工作、用例外评阶段、用例执行阶段的配合工作、冒烟前的体验工作、上下前的体验阶段、与法务部确认审核通过、结束。
1.2 开发开始、需求阶段、概设、详设、开发阶段、用例外评阶段、提测前、提测、提测通过后进入正式测试该bug阶段、二轮测试通过后配合改动点验证、上线验证的配合阶段、结束。
1.3 测试◆开始◆需求阶段1.测试需要跟产品出该需求的目的,原因是不理解需求出处是把握不好测试标准、测试点以及开发工作量的。
2.测试要跟产品、UED讨论该需求的合理性,不合理的坚决取消不能出现拍脑袋或者含糊需求。
3.测试把握需求动向,比如时间紧工作量大那么可以对需求拆分要求做两期,第一期优先上重要功能。
4.需求阶段需要跟开发确认技术点。
◆测试计划阶段根据需求和开发工作量计划测试工作量及时间点,包括资源以及一轮二轮测试时间和buffer时间并给出详细计划。
◆测试方案阶段◆测试分析阶段1.进行测试分析达到不遗漏任何测试点。
2.进行产品逻辑及产品整体的合理包括该功能是否有冲突等,总之要有一个整体的产品观或功能观。
3.如果此时对于产品逻辑梳理有异,进行问题列表汇总与产品、UED、开发、进度管理者进行沟通。
4.如果此时产品逻辑有变动那么经过变动后的需求重新进行评估和梳理。
◆测试用例编写阶段1.梳理稳定需求后详细编写用例。
2.编写的用例的颗粒度由发版时间、功能重要性、新老功能等因素来决定。
3.将编写好的用例进行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分类的分类,形成一个符合用例设计标准的格式。
◆测试用例评审阶段内评1.内评的都是测试组的人员。
2.内评的目的是从测试的角度查漏补缺并与其它模块负责人形成产品的整体测试梳理。
外评1.外评人员有产品、UED、开发、测试。
2.外评目的是从测试角度阐述产品的功能点、场景的设计合理性,并把握是否遗漏需求细节以及对于开发技术的不理解或者开发换了解决方案而导致不能及时沟通的问题。
3.外评通过后原则上不允许再随意修改需求和开发解决方案并与产品、开发周知。
◆冒烟测试1.与产品和开发确定是否达到提测标准。
2.如果达到提测标准进行冒烟测试。
3.冒烟通过通过邮件发送全组。
4.如果按照标准不通过,则发邮件告知产品、UED、相应开发不通过的原因,那些阻塞的测试。
5.超过3次冒烟不通过升级至开发管理者处。
6.一定坚守冒烟标准否则很难控制风险,由于冒烟测试不通过导致的进度延期要对整个发版期间的进度顺延。
◆测试用例执行阶段一轮测试1.进行一轮测试的标准是冒烟测试(主流程测试必须通过)通过。
2.一轮测试结束的标准是执行全用例和非适配。
3.如果程序是拉出的分支那么一定在一轮测试结束后告知开发合主干并在主干上进行基本功能的验证。
4.如果是在测试服务器上进行的测试,那么在一轮测试结束后一定告知开发上正式环境上进行基本功能的验证。
5.一轮测试完毕告知测试进度。
6.将一轮测试不放心的点和遗留问题告知二轮人员。
7.进行monkey测试收集bug信息。
二轮测试1.进行二轮测试的标准是一轮测试完毕告知测试进度。
2.二轮测试人员需与一轮测试人员沟通人员沟通遗留问题和不放心的点以及一轮bug还有进行et测试、适配测试。
(ET测试-探索测试(Explore Testing):同时设计测试和执行测试。
探索性测试强调测试设计和测试执行的同时性,这是相对于传统软件测试过程中严格的“先设计,后执行”来说的。
)3.二轮测试必须在主干和正式环境进行测试。
4.二轮测试完毕后告知测试进度。
5.进行monkey测试收集bug信息。
6.进行性能测试。
◆测试回归阶段1.进行所有模块的改动点验证并通过。
2.进行所有模块的基本功能验证并通过。
◆测试报告阶段1.回归阶段通过触发测试报告阶段。
2.收集本版本的所有模块的用例数、机型适配、系统适配信息、monkey信息、性能报告信息。
3.进行apk上线验证,包括apk大小、versioncode(仅用于应用市场、程序内部识别版本,判断新旧等用途)、告知开发关闭log并验证log是否关闭。
4.上线验证通过后将第二部信息以及第三部信息编辑成报告。
5.将编辑好的报告发送全组以及审核部门。
◆评审阶段1.需要配合产品跟法务部门确认产品功能。
2.等待审核邮件◆发布阶段审核确认通过邮件收到后进行发布至哪里,这个需要与产品、部门老大确认,然后与运维进行配合。
结束1.4 UED(页面转换,设计优化)需求阶段、测试用例执行阶段的配合阶段、上线前的体验阶段、结束2.换包模型◆开始◆换包标准◆产品◆开发◆测试1.与开发确定改动点和崩溃的可执行情况后再与产品确定合理的修改点和崩溃问题2.与开发核对改动点和崩溃的原因并作回归评估3.进行环保测试4.换包测试完毕同步信息锁定改动点和崩溃问题5.进行换包流程,进行换包验证类似于上线验证6.进行换包信息说明并通知审核部门7.待审核通过后与运营一起进行发布◆结束三、无线测试技术点1.网络1.1代码角度如何判断移动网络还是WiFi网络◆移动网络2G、3G、4G(包括运营商区分:移动、联通、电信)◆WiFi网络连接到网络的WiFi、未连接网络的WiFi(伪WiFi)、需要验证的WiFi1.2模拟真实用户场景强网(3G、4G、WiFi网络)、弱网(2G、时断时续网络)、没有连接WiFi、没有连接移动网络、中断测试、连接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