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宗教,就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
看过一本书,叫《天使与魔鬼》,表达了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
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心灵、道德的发展相对来说却有些滞后,当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就难免令人忧心忡忡。
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社会道德却有很高的水准,整个社会高度文明,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但美国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显然不算低,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原来这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宗教在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着统治地位。
在美国,有95%人信上帝,这是一个上帝的土地,一个让上帝上了钱币(所有硬纸币刻印着“In god we truse”我们相信上帝)的国家,许多美国人认为,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会在世上规矩、诚实、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则极可能胆大妄为,自我膨胀,为所欲为,并最终陷入罪恶。
因此,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
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
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许多成分,如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都导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
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同性恋、艾滋病、道德败坏、非婚生育等等他们都希望用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用宗教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在谈到宗教信仰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有82%的人指出:宗教思想及其提倡的价值观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分清了是非,从而在干错事时,内心就会有一种道德标准阻止他们这样干。
宗教思想不仅使他们知道尊重自已,同时也使他们懂得应该尊重他人。
人们试图朝各个不同方向逃脱可见的世界而来到不可见的世界,有一种追求精神支柱的深切欲望—对上帝的渴求。
美国虽然坚决奉行私有制,但美国宗教信仰者认为:金钱财富等世俗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而已,并不永远属于自己,因此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
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取之社会,还之社会”。
宗教就像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宗教中获得深刻精神体验,走出教堂后就会有快乐的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和回报感觉。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的金额为1900亿美元,相当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为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在美国,虽然富翁们捐献惊人,但每年天文数字般的捐献中,据有关统计,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捐款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每4个美国公民中就有3个是慈善事业的定期捐助者,每年每个家庭的捐款超过1000美元。
如果说富人捐献的动力是部分地来自政府税收政策的导向和压力的话,那么低收入者的捐献热情却是真正自觉行为,而且他们都是选择匿名捐献。
美国人不仅损献金钱,还捐献时间,每年捐献200多亿小时, 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 13岁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事情,人们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人,他们的原动力就是善良的心还有他们的宗教信仰,而政府政策则是外因.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朋友,可能都有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工作压力大,忙碌而紧张,很辛苦,那些老外几乎个个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不觉苦累,这不同的工作态度观念,说到底就是中西文化碰撞和敬业精神的原因.美国有不少人,就是喜欢工作,今天的工作不干完不下班,不管有多么辛苦,他们就是享受这种疯狂的状态,以工作为乐, 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和美国高校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密不可分,而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起源于基督新教理念.新教在美国大行其道,因为它是美国价值观--自我依靠、物质成功--赖以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教的一个最重要理念是自我完善,物质成功又是美国人广为推崇的自我完善形式。
早年的美国新教领袖深信,上帝对人的祝福体现在他们的物质财富上,而物质的丰富使得美国人更加友善、快乐、无私,更具基督情怀.基督徒应该积极地介入世俗生活,20世纪初,美国新教教长拉塞尔·康威尔呼吁人们:"你们应该致富……这是你们的天职。
",康威尔认为,任何人在美国都有机会变贫穷为富有,都有机会梦想成真,只要他利用这个机会。
康威尔的理论表达了一个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至关重要的信念:上帝带给美国今天的富有,将会继续保佑美国成功。
传统的基督教是以农业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它非常鄙视盈利性的工作、发财致富等等。
但新教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进行了革命性的转化,肯定了世俗工作,认为任何一个正当职业都是神所赋予的神圣职位,基督徒努力工作,各司其职,把每一个职业干得最好,让世人看到基督徒的光辉,这就是在荣耀上帝, 履行天职,新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诞生了现代职业精神、现代职业观,也诞生了真正的敬业精神。
新教徒觉得职业是上帝的召唤、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如此工作就具有了神圣感,工作成为一种宗教行为。
我干工作,追求更多财富不是为了金钱的贪欲,而是为了荣耀上帝,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将俗世当中的工作当作一种生命信仰来对待,这就是敬业精神的本源。
“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拼命地挣钱,是因为清教徒以赚取财富为天职,以此作为上帝选民的证据;拼命地省钱,是因为他们服从上帝的诫命,克制禁欲,反对奢侈享乐,始终过一种圣洁、理性的生活.并将赚取的财富用在扩大产业上,同时在创业过程中无情地削减节制成本;拼命地捐钱,是因为他们要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国家等人类共同体,他们捐钱捐物,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
这种新教伦理核心的清教徒精神,是美国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企业得以创业、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美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北美洲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从无到有、开拓产业、扩张财富、作大作强的精神和信仰支柱,也是美国之所以能够最先迎接工业革命、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产业浪潮的最深刻的精神背景。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一直好于欧洲,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仰(在欧洲,信仰宗教的人数比美国少很多)和新教伦理有直接的关系。
正是美国人的信仰和职业道德,使美国人更加勤奋、努力、忠于职守、自立自强,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力量在推动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我们从报刊, 广播,电视,电影获得美国社会的印象通常是强调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的享受, 崇拜英雄偶象, 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以为美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大众化和通俗化,商品化(市场化)和娱乐化,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物质导向,轻道德导向,以为美国社会问题成堆:贫富悬殊、种族冲突、吸毒、暴力、色情等,以为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 贪欲肆虐, 人情冷漠,男女关系混乱的国家,其实我们被误导了( 很多朋友去了美国都大呼上当,说美国怎么和电视电影里相差那么远,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卡拉OK,夜生活还没有中国那么丰富),电影电视和真正的美国现实主流生活是两码事,那只不过是好莱坞导演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的夸张渲染,创作加工罢了,美国人的主流文化,宗教虔诚及其对美国社会的众多影响,并没有被报纸、广播、电视及电影这些海外广泛流行的文化形式充分反映出来(自由派传媒对保守的宗教价值观持有敌意或漠不关心, 当教士及信徒们真的出现在通俗文化中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被歪曲了的形象;国人熟悉的奥斯卡获奖奥运影片《火的战车》(81年),”反智影片”《阿甘正传》(95年)是为数不多几部反映了严肃和传统的基督教和犹太教文化的好莱坞电影)。
因为罪恶比虔诚更能促成激动人心的新闻和戏剧性事件,更吸引人,所以体育,娱乐,经济,犯罪等世俗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传媒版面,而很少有涉及宗教方面的报道. 美国社会及政治变革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统计数字证实了美国社会在媒体部门工作的人士相对而言对宗教不那么虔诚。
在电影、电视及新闻传媒界工作的美国人分别只有4%、4%和9%的人每周去一次教堂, 这与其他职业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例如,美军军官中有46%的人( 在美国军队中,宗教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宗教对士兵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大,素有美军精神支柱之称,信仰宗教的官兵占95%以上) ,美国商界人士中有35%的人每周都做礼拜。
这说明美国传媒所反映出的是在这一领域工作的那些人的价值观(在美国, 犹太左派知识精英主导了媒体业,因而体现出一种高度世俗化,自由化,多元化的精英文化),而不是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意识到宗教作为道德的源泉,对于维护共和制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倡导宗教信仰.国父华盛顿(美国43位总统中有39位是基督教教会成员,其余4位也与教会关系密切)坚定地信奉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他清楚这信仰就是基督教—对美国未来的和谐至关重要, 他在《告别演说》中向其同胞提出忠告:”在导致昌明政治的各种国民性格和习俗中,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我们还应当告诫自己不要耽于幻想,认为道德没有宗教也能维持。
尽管良好的教育对于特殊结构的意识可能有所影响,但根据理智和经验,不容我们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则的情况下,国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美国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是基督教道德,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无一不是以对基督教基本教义与核心道德的共识为前提的。
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要维系美国社会是无法想像的。
美国人常引以自豪的首先并不是其拥有的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源自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由此而来的负有特殊使命的上帝选民的价值观。
正是这种清教徒传统和独特的选民观,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开国元勋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构成了美国人特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优越感和对整个世界的使命感。
美国人的国民性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无不深深植根于此。
因此,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美国有着任何其他基督教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特殊意义。
然而,对维系美国社会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基督教传统道德自60年代以来却经历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
60年代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70年代的越战失败与水门事件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正统价值观的反叛和道德危机,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社会凝聚力,扩大了社会裂隙。
年轻人出现反社会、反文化浪潮。
以“个人”为主的思想成为主流。
政府和教育单位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丧失,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种族矛盾、贫富差距、暴力犯罪、政客丑闻、毒品泛滥等社会痼疾像毒瘤一样地困扰着美国社会.这种以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自由为目标,以嬉皮士、吸毒、性解放为标志的反传统文化、反基督教道德的浪潮在改变了美国的道德共识后造成的以家庭解体为核心的深层社会危机,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了它的严重后果。